本文导读目录:
中医养生经典语录(中医养生图片)1.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2.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3.中医学的经验,除了拜师以外,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古典,本是在师徒相授时的教材,最适合于在临床上讲和学。因为,很多讲的是“所当然”,讲的是“是什么”,所以,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尤为适宜。经验性强,也使中医学变得内容十分丰富。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平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这无疑给中医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4.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5.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奇妙的是,我们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
6.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7.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其沉静、智慧的目光,纯净入定,全神贯注,病人宛如接受长者的爱抚,药理与哲理潜移而至,心灵欣然感应。药物可以驱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疗心。中医将哲理药理融汇贯通,既医形体更疗精神,可谓标本同治。
8.据最新的一次调研表明,中医药在德国发展很快,54%的德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曾用过草药,95%的德国人听说过草药,50%年龄在20—30岁的人曾受其医生推荐而使用过草药。10年前英国各地的中医诊所还在800家左右,今天这一数字至少达到2000家。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都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中医研究的机构。从以上不难看出西方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认识到中医的疗效,在西医占据主流的发达国家,神奇的中医必将带来医学新的一场革命。
10.中医博大淳厚的情义常常令人感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提出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每次诵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11.中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
12.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你用低调的华彩彰显着永恒不变的魅力,你用盛放的瑰丽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神奇。你的仁爱惠及神州各地,你的威名响彻四海诸地。我们因你聚在了一起,不管天南海北,民俗差异。为了共同的信仰,为了不朽的神奇。我们把青春献给了你,我们把热情献给了你。厚德博学,继承创新。杏林载誉沈水之阳,药院飘香辽东之滨。一校三区四院,南药北医创神奇。今日苦读为中医,明日必将悬壶济世,誉满杏林。
13.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四气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14.读《诗经》、《离骚》常常折服于古人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读《老子》、《庄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慑。及至接触中医学,读《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其文言精辟,哲理深奥,处处闪烁着医学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仁慈博爱,持重至诚;在语言之美、思想之美之上方知宇宙之美、智慧之美。
15.神秘的东方国度,古老的东方传说,千年岁月的砥砺,万病回春的神奇,共同造就了国医。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你用仁心仁术抚去了疾患的病痛,你用儒道医德带来了康复的福音。你的精髓,广为传诵。你的经典,终生铭记。草长莺飞,奇葩绽放百草园。鸢飞鱼跃,龙腾虎啸杏林院。
16.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17.《本草纲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药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
18.认识中医学是从认识中医师开始。说起中医师许多人会联想到神闲气定、鹤发童颜、道风仙骨,中医师大都长寿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中医符合自然之道、养生之道。中医的许多思想现在看来依然是前沿的,许多治疗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依然不能破解。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以养生保健为先,两千年前就形成的养生观与兴起于二十世纪末的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19.中医学最初始于原始社会的神农氏尝百草,到战国时代已很先进。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中医四步诊脉法。东汉末年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有胆量用外科手术治疗曹操的偏头痛,至于为关云长刮骨疗剑毒,那是众所周知的佳话。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批先贤将中医学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给中国灿烂的文明又添上光彩四溢的一笔。
20.两千年前的《八十一难经》明白写着,用针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人还有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头顶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只要扎对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应部为的病痛即可针到病除。而早在2400多年以前,神医扁鹊用针灸治好国太子的“尸厥”,让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则几乎家喻户晓。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对100多种疾病疗效较好。
21.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2.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1.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2.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我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而在这个历史长河当中,养生又是自古就有的学问,在中医当中有关于养生的理论知识,已经流传了近千年,并且确实的帮助了一些人,达到了延年益寿的要求。
而在养生的领域当中,也流传着很多关于养生的说法以及俗语这些经典语句都是在教人们怎么样,在日常生活中来进行养生的,其中有一句叫做仰卧不养寿,张胯人人骂就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而且对于养生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所谓的养仰卧不养寿。
这里的仰卧二字就是指我们平时睡觉的姿势,有的人睡觉喜欢仰卧着休息,有的人喜欢侧身休息,也有人喜欢趴着睡觉。其实这几种姿势当中最正确的是侧卧,而侧卧也分我们该侧向哪一边,最正确的睡姿就应该是侧卧右边,如果侧卧左边的话正好会压住我们的心脏使我们的呼吸困难,并且也会造成胸闷的状况发生,而仰卧着睡觉,对于我们的呼吸以及我们的颈椎都是有一定的损害和伤害的。
至于张胯人人骂,这句话望文生意我们就能理解是什么意思了,脏话就是指分着腿坐下,这是一种非常不雅观的坐姿,古时候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下的规矩是很大的,如果分腿而坐这不但不礼貌,也会显得本人没有教养,并且也不符合养生之道,所以才有了人人骂的这句话。
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告诉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姿态,养生也不例外
话槽理不槽,这种不好的动作睡坐都是对身体有害的,这是很有道理的
就是说躺在床上仰卧并不是最佳的姿势,侧卧才是最好的,张胯就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人人都反对
一、健康要诀经典名言
(一)我命在我,不在天
(二)知识是健康的源泉
(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人身三宝精、气、神
(五)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六)人活着就是一口气
(八)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九)夫精者,身之本也
(十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十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戒之,戒之,以此养生则寿
(十四)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十五)肾为先天之本
(十六)不治已病,治未病
(十七)魄门亦为五脏使
二、精神养生经典名言
(一)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五)笑口常开,健康常在
(七)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
(八)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
(九)笑口常开,祛病消灾
(十七)乐以忘忧——笑的治疗作用
(十九)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二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十二)心病还得心药医
(二十三)酒多伤身,气大伤人
三、饮食养生经典名言
(一)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二)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三)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四)人可三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
(五)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六)老人吃粥,多寿多福
(七)食不在补,适口为珍
(九)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
(十一)米麦相扶,干稀两便
(十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十三)少肉多菜,少糖多果
(十四)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十五)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十六)早饭淡而好,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
(十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十八)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家常饭
(十九)五味贵和,不可偏胜
(二十)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
(二十一)大蒜是个宝,治病不可少
(二十二)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二十三)一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
(二十四)夏日备碗绿豆汤,消暑解毒有力量
(二十五)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瓜果虽美,不可多尝
(二十六)清热祛暑,当数苦瓜
(二十七)热天半块瓜,药物不用抓
(二十八)一颗荔枝三把火
(二十九)白菜吃半年,医生享清闲
(三十)十月板栗笑哈哈
(三十一)萝卜上了街,药铺关门歇
(三十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三十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三十四)健脑又益寿,食用核桃好
(三十五)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
(三十六)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
(三十七)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三十八)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
(三十九)要吃飞禽,还是鹌鹑
(四十)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四十一)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四十二)不宜“食不厌精”127
(四十三)大饮则气逆
(四十四)吸烟不长寿,长寿不吸烟
(四十五)不吸烟,不喝酒,盖碗子茶不离手
(四十六)常吃萝卜常喝茶,大夫不用请到家
(四十七)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同七碗茶
(四十八)节日客来茶当酒
(四十九)吃药不忌口,枉费医生手
(五十)咸食折寿,淡食延年
四、运动养生经典名言
(三)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八)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
(九)肢体活动,穴位按摩,呼吸入睡
五、药物养生经典名言
(五)一年四季吃枸杞,人可与天地齐寿
六、四时养生经典名言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四季脾旺不受邪
(四)风者,百病之长也
(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七)夏日需清补,诸病皆能除
(八)冬季进补,饮食为先
(九)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十)春天冻人不冻水
(十四)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袄
七、疾病防治经典名言
(三)百病多由痰作祟
(五)小大不利治其标
(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七)其高者,因而越之
(八)其下者引而竭之
(十)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十六)三分药,七分养
(十七)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十九)点按足三里,如吃一只鸡
八、日常保健经典名言
(一)一觉闲眠百病销
(二)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三)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
(四)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
(六)诸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
(七)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八)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九)有钱难买老来瘦
(十)一日生活重于养
(十一)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中医养生经典语录100条(中医养生十大经典格言)弘扬中医传承的句子如下
1、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圆健康梦想。
2、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3、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中药治身病还治心病。
4、治愈奇效,世代传承。
5、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传绝技呵护健康。
6、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7、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健康。
8、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
1、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
2、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
3、养生以不伤为本,积伤至尽则早亡。
4、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冬不极温,夏不极凉。
5、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6、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7、养生之道,至暮夜而虚其腹,元气所以运转不穷。
8、养生在动,养心在静;知足常乐,无求常安。
9、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
10、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也。
11、治身不静则身危,养生之道在于动。
12、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善于养生的人,先饿了才吃,先渴了才喝,吃饭要次数多而食量少,不要一次吃得多,否则难以消化,要经常使自己饱中饥、饥中饱。
13、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
解读:养生贵在养气,人的七情失常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尤其最忌讳的就是发怒,怒气最伤身。
14、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5、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饱食即卧,食物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则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关于中医养生经典语录100条的介绍到这里结束了,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留言一起讨论,了解更多中医养生经典语录100条这方面的知识记得关注我们!!!
中医养生经方(中医秘方养生)推荐阅读:
中医理疗店需要办理什么证件(办理中医理疗馆要些什么证件)
男人吃哪些食物可以补肾壮阳(男人吃什么食物)
痿症的症状表现哪些(痿症临床有哪些状症状)
经方指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的方剂,对证神效。但仲景方出自汤液经,故汤液经中的方剂也是经方。辅行诀中取汤液经中六十首方剂,故这六十首也是经方。又,中藏经中部分方剂据信也出自汤液经,故这部分方剂也属于经方。但也有说经方是定型的有效方剂。
神仙说法有二,一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人造神话里的神通广大的角色,如太乙真人之类;一是现实中掌握并利用中国传统养生术修身养性,具体一定造诣的人物,如吕洞宾之流。
ABC(养生也能算医学吧)
《汉书·艺文志》以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并将方技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派。
医经家,注重医学理论研究,善于推究人体的生理特征,阐明各种疾病的根源,用以推断各种治疗手段,调制临症所需的各种药剂。经方家
注重药物学研究,探讨各种方药性能、用途及配伍之法。房中家,注重性医学研究,探讨房中节欲、保健防病。神仙家,注重长生之道的研究,以摄生炼养、保性命之真为主,幻想长生不死,带有迷信色彩。
方技家以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远宽于医学,当包括后世之医家与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
【医经】指中医学术的古典著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216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和《旁篇》等七种有关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原则的基础医学著作。后世有称《素问》,《灵枢》,《难经》为医经者;有称《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医经者;也有把以上统称为医经者。
经方十一家,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原书今俱已失传。梁代·陶弘景曾经亲眼见过《汤液经法》,从中摘抄部分方剂,写成《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一卷。
经方指的是方剂,房中指的是性生活,神仙具体指什么不太清楚
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优点在于防病于未然,治未病!比如癌症,在癌症没有发病之前,高明的中医先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特殊诊断方法,诊断出蛛丝马迹中医理疗本人也有体会还是有效果的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吧。中医按摩推拿在上古时期就有记在了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气形志篇)等等只不过z现在我们没有完全掌握好学习好。
真功夫的有,合法合规经营的也有;鱼龙混杂的、一知半解的、违规操作的也多;大家去养生的话,一定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客观感受去体会和衡量。根据经方大家倪海厦老师的健康标准,我做了些调整中医养生是有道理的但养错了也是害人的。我有一次做理疗有个被理疗的人问理疗师天天做理疗有没有宜,那个理疗师说天天理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认为天天理疗会有宜吗?。
中医养生前景光明,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对中医养生有新的认识,觉得没有化学成分,副作用不大,人人能够理解和接受。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客现的,是唯物的,辩证的,统一的,形于阴阳,发展于五行,即肝、脾、肺、肾、心,相生相克,与自然的阴和阳,金、木、水、火、土,互通共融。
我觉得中医养生其实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重一些饮食和其他方面的东西,是比较有用的
对于中医养生我还是比较支持的,中医养生的效果特别的好,而且也不会让人的身体里面有副作用,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选择不同的食材,所以效果特别好
我觉得非常好,因为中医养生特别的不错,并且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健康
《针灸甲乙经》类集《素问》、《灵枢》之论,总结出诸疾之病因、病机、治则、复采《明堂》腧穴、针法、灸法、乃贯通三部中医经典之理论与实践于一书,分12卷,成为最早的,最权威的针灸学经典著作,故全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该书不仅是《素问》、《灵枢》的最早传本,还是《黄帝明堂经》的惟一完整传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清末民国初中西医汇通代表医家张锡纯所著。影响颇大。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学习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它成书于西汉末年。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古人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此汤头所由来也。此乃清朝名医汪昂所撰的方剂学著作,其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
《肘后备急方》,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撰,是我国现存较早、实用价值较高的一部方书。全书共八卷,所论疾病包括急性传染病、各脏器急慢性疾患以及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眼科等病证。
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性著作,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医家奉为研习医学的必读书。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时间充足的话下面这些中医经典书籍也可以看看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
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扫描版)
全民献方献药运动验方
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医学图谱、图解(一)(共十册)
医学图谱、图解(二)(共十册)
医方类聚(全十一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千家妙方(上、下册)(扫描版)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共15册)
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医名方录(全4册)
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名家献秘:老中医养生药膳(广东旅游出版社)
名师与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名师经方讲录(全2辑)
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共5册)
吕志杰著作(河北中医学院)
吴熙妇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四季养生药膳(三采文化)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研读录(全2辑)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共七册)
国医英才系列丛书(全3卷)
圣济总录(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版)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黄帝内经灵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其他的如:吴鞠通的温病条变,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张景岳的类经,李东垣的脾胃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吴谦的医宗金鉴......!!
多看点中医书籍吧,多了解一点中医吧,那样你会发现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充满智慧,多么的伟大!
中医养生经典语录(中医养生图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医养生经典语录100条(中医养生十大经典格言)、中医养生经典语录(中医养生图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