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目录:
老子养生秘诀原文怎么读(老子养生秘诀碑文)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则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上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4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资料,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15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对於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一是通过这里所介绍的补充气血的方法,二是通过静坐打通气机),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准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7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8人为什麽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馀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20、静养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气血顺畅。
21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麽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22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24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25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於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入,此病之起因。
26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27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28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
29治五脏之病,莫先於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30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31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著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麽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麽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麽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也可以讲,病机一开,人的病状就会显现出来,人就进入了“病”的恶性循环当中。和病机相对的就是“生机”。生机一开,人就会进入康复这个良性回圈当中。实际上病机和生机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是一对阴阳。病机开了,生机就关了,而生机开了,病机也就自然开始关闭了。这个就是辩证法。)
32、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33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34风寒阴阳璁湿,在在皆可使人致病。万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虚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卫力,如衣食住等等。贫人有抵抗力,如气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卫力富,则精气神之抵抗力弱。保卫力弱,则抵抗力强。
35大病初愈,切忌理发洗足沐浴
36故求长寿无病,常强肉身。欲强肉身,当调伏精气神。欲调精气神,当拒绝扰乱之贼。欲杜此贼,当先摄心。欲求摄心,当化贪嗔痴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学心戒。但空口言戒,无益於事,必求开慧,方不为所愚。欲求开慧,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学静坐。
37能静则仁,有仁则寿,有寿是真幸福。
38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此真无量寿者。
39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於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40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41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然后慢慢调理,健康很快恢复。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
42子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43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44午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45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不然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46人生一切事业,皆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强弱,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一个乱字,足以妨碍一切工作。
47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於内,肝先受伤。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诀。而化除要诀有二∶第一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第二以药石、按摩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
48养病治病不可求速。因性急助火,火旺损气,反而不美。另不可贪多,贪则无恒而性急,况百病由贪而起,不可再贪以重增病苦也。
49心属火、肾属水,心肾相连。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济,则蒸气内发。各部机体运动,可求得健康。此可於舌上察知。舌无水则不活,故活字以三点水加舌字。舌上可以报告内部各种病状深浅,以断生死。
50大病自救法∶一、不要怕死,决信我这个病,非但可以养好,并且身体可以格外健康,保证长寿。因为自己机体中本有特具的能力,不是空言的安慰。二、相信不用医药或靠何种营养食品,一定有自己除病延年的妙法。三、从今日起,我决定不许再去打扰我那病体,不许想著我那个病是如何病的,好坏都不许去计较它,只做个无事人。四、在这修理期内,不许想念工作,也不许悔恨丧失了时间和工作,专心一致,否则又迟误了。
51静养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气血顺畅。
52修行要诀∶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无他秘密。具体要求∶不许任何部分用一点气力,包括意念、呼吸、肢体,做到∶眼不观,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口不纳,心不想。此是唯一条件。若有所思所闻所觉,即是用气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气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气力。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内出纳,而浑身八万四千毛孔中有了动作,或张或翕,此时无我无身无气无心,天然心归本位。所谓引火归元,又名水火既济,为治疗百病之总诀。
53为了养生而死的,占十分之三。到底怎麽回事?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了。为了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这样,他那颗心整天缩成核桃样,像是被狗反复啃过,怎麽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养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远离死。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会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枪,就是遇上,刀枪也不伤他。为什麽?因为他不把死当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没法了。养生,并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经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经不再怕死,那麽死也就不再是问题。生死这一关过去,还有什麽过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够长生。没想到长生,反倒能长生。一心想著长生,反而死得快。长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带现象。
54人有病,人还不以为有病,这就是人的最大的病。知道自己有病的人有多少
55天天三更半夜还在网上的人,本身就是养生的大忌。包括一些所谓的名医也是这样。还有,他们的心量也是斤斤计较,试问这样的人连自己都保不住,还怎麽医人
56别贪那个小便宜,大便宜也别贪。一个贪字就含著祸。贪,患得患失会导致人得心脏病。贪,患得患失是不懂道法自然的表现。
57不要天天想著吃什麽补阴,吃什麽壮阳。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58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59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麽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著天地的精华。
60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61运动有两点禁忌∶一是不能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运动;二是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运动。
62运动的作用有二∶一是增加气血的运行速度,促进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二是打开皮肤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气。
63什麽是悟性?什麽是智慧?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处理、看待一切事物。但一些庸人自扰的人总是把简单的事情看复杂了、做复杂了。繁和简其实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聪明的人看到的是简单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复杂的一面。
64人治不了的病,要靠神治;神治不了的病要靠佛治。佛是什麽?佛是心。
66现在是一个竞争,把所有的秩序都打乱了,把人引入了魔道。竞争是什麽?竞争就是把人们引入无限的贪欲世界。你一方面提倡竞争,一方面又谈什麽构建和谐社会,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吗。
67根据阴阳互抱的原理来看,清与浊相互吸引。所以人食入清新之物必将与体内污浊之物相抱,从而把它们排除体外。
68污浊之物的产生一是因为食入不乾净食物,但更主要的是食入了过多的食物,体内不能运化造成食物堆积成垃圾。
69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数的。他该干什麽,不该干什麽,该吃什麽不该吃什麽,如果能顺著他的运数去做,就会平安无事。有悟性的人会发现、知道自己的运数,知道他应该干什麽,不应该干什麽。所以养生绝对不是简单模仿,人云亦云。不要去羡慕别人,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到自己的悟性。那麽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71真正的科学是什麽?就是因缘果报。不信因果,就不是真正的科学。
72没有怕吃亏的心,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心。换句话说,就是你能吃亏,别人就是要你命你都舍得,你都给他,而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去贪便宜,那你的心还能不定吗?世人谁能做到?但佛就做到了。
73当人们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后,会真正享受到那种完全不用担心疾病的自信,这种感觉真好,但愿您也能和我们一样拥有这份自信。
74学问深时意气平,心定则气平。所以对於一个得道的人来说,观察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也是相随心转的结果。
75名为五欲之最难破者,色次之,财又次之,食与睡更次之。名心不死,无以入道。
76百病之始,起於风邪乘入。如体气虚弱,营卫失调,或忧思惊恐,酒色劳力,真气耗而外邪入矣。
77治五脏之病,莫先於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78对於医生而言,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79从当年希特勒绕开盟军坚固防线攻克马其诺防线的案例中,我悟到了∶对付一些顽固的病症,不能正面硬攻,要从其他的相关方面突破。如治疗肾病,肝病这些顽固之症,可通过调肺、脾等来达到效果。
80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81人只有悟到什麽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后能顺其自然,这个人就是神人。懂得阴阳了,懂得顺其自然了,你就一定会成为良医大德了。
82什麽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生、长、收、藏的过程。你顺应这个过程,采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去调节病人的平衡,怎麽会治不好病呢。
83简单和复杂是一对阴阳,越是复杂的事情,往往用最简单的办法就可以解决。同样,看似最简单的问题,你往往解决起来并不容易,你付出极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这就和刚柔一样,柔极能克刚,刚极柔不防。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有这个思路,遇到复杂的问题要去找简单的方法解决,遇到简单的问题不要忽视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和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就是对问题给予藐视,对过程引起重视。
84我们看看这个世界上是不是这个道理。吃饭睡觉有几个人能顺其自然,有几个人能遵守自然。你遵守不了,为什麽?因为它太简单了,正因为太简单了,所以你就不容易遵守。这就是辩证法。
85什麽是平衡?平衡就是阴阳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哪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失去平衡。怎麽会伤元气,失去平衡就是在伤元气。经常处於平衡的状态,元气就会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86阴阳之道就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任何一对矛盾,如果一方脱离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约了。那它离消失、灭亡就不远了。你看,当今社会,领导们都不喜欢制约,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贪污受贿,其结果是什麽就可想而知了。阴和阳就是如此。大自然中,一个事物的出现,总有另它产生的因素,但同时总会出现另一因素来制约它。这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也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道理。所以养生的道理也是如此,你生病了,总有一个使你生病的因素存在,同时也会有一个制约它,令你疾病消失的因素存在。正如自然界中毒蛇存在的地方,必定附近就有解蛇毒的草药存在一样。
87什麽叫人得意忘形?他失去控制了,失去阴的制约了,所以其下场毕竟是┅┅,同样人也不能一味消沉下去,这就是失去阳对他的制约了。
88如何具有大智慧,没有博大的胸怀,哪来的大智慧。
89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也要应时,到什麽年龄就要学他这个阶段应该学的东西,否则就是不应时,不顺其自然。但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幼稚园到大学,有多少是学了应该学的东西。小时候应该学什麽,应该学德,学孝道,接著学识字断句,再往下学如何做事。到青年学如何优生优育、家庭幸福。到了中年,学习养生之道。到了老年,学放下心态,安享晚年。继续教育学什麽,就是要学这些。
90情志跟疾病的相关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於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91养生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死神就会找到你。这就是道家所讲的,修炼人要有英雄的气质。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92、当你把什么学问理解到她是非常简单朴素的时候,这时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还感到她是那么博大精深,深不可测,那是你还没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见到茂密的树叶,而没看到她的根本,这时候你还是处于“有”的阶段,没有达到“无”的境界。一切离不开阴阳,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这个根本就是阴阳。知其一,万事毕。
94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95五行相生相克的应用∶凡是因五脏太过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克的方法对治。同样,凡是因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决。这是运用五行的根本原则。
96现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质生活方面下工夫,这种追求的后果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们对於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这种欲望得不到控制,那等待我们的就是无止境的痛苦。其实,物质能带来的享受,精神也能;药物能治疗疾病,心理疗法也能做到。所以,我们用一生来追求财富,不如用一生来培养出一种好的心态,让我们的精神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
97当人们掌握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之后,会真正享受到那种完全不用担心疾病的自信,这种感觉真好,愿我们都能拥有这份自信。
每天笑一笑,规律饮食,少喝碳酸饮料,少吃零食,早睡早起
苏东坡养生说(见东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人;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苏轼说的原话,不过孔子曾经有提到这种观点,但没说过这句话。
苏东坡养生说(见东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道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与虚空等,不烦禁制,白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效,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东坡提倡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以俭素为常。东坡在《记三养》一文中自约成规:“东坡居士自今日已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老子养生秘诀碑文(老子养生秘字诀原碑)出处是《老子养生秘字诀》这是道教根据汉字六书构造中的“会意法”构造而成的字对照来看,(上大下亨)念(由)这是一首《养生秘字诀》,原刻于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明道宫老君台(又名升仙台,相传为老子讲学和仙蜕之处)前的一块石碑之上,后毁于“十年动乱”中
对照石碑上的字,翻译简体字为: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呼去吸来息由我性空心灭本无看寂照可欢忘幻我为见生前体自然铅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出处是《老子养生秘字诀》这是道教根据汉字六书构造中的“会意法”构造而成的字对照来看,(上大下亨)念(由)这是一首《养生秘字诀》,原刻于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明道宫老君台(又名升仙台,相传为老子讲学和仙蜕之处)前的一块石碑之上,后毁于“十年动乱”中
对照石碑上的字,翻译简体字为: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呼去吸来息由我性空心灭本无看寂照可欢忘幻我为见生前体自然铅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就是将老子《道德经》所述宇宙天地人万物变化规律,同时将《道德经》内隐含达到返朴归婴,长生久视理想目标的中华养生最高层学问: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内丹养生之道敬献给人们,促进宇宙天地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方圣经”。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还是个养生家,据说活了160多岁。《史记》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就必须顺乎自然,并要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老子还要求,养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贪心,并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是伤身损寿之根。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处提到静和柔,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的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所以说,当我们常处于静和柔中,有利于生发人体的真元之气。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中医养生之道”。
继老子之后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是著名的养生家。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先秦时代,庄子竟然活到了83岁,这在当时来说,不能不算是创下了高寿的奇迹。庄子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这里的“空虚之境”并不是寄情于虚无缥缈,而是说要保持健康、赢得长寿,就须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则。而所谓的“清心寡欲”,指的是决定长寿的主要因素在于人的思想情志,因此庄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从庄子以上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首先要做到无忧无虑、安逸自在。
另外,庄子还特别强调养生要保持平常心、涵养自制力。《庄子·让玉》篇中日:“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为重伤者也。”其意思是说,不能克制自己消极的情绪,而又硬去不顺从自我感情,错误的观念就会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内心的烦恼,这样最易造成自伤而折寿。除此之外,庄子还将老子的“少私寡欲”发展成“无欲”。并明确指出:只有做到彻底的“忘我”,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欲”;只有在“清静无为”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养生之道,而尽其天年。庄子还认为:养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便可达到保身、全生、延长寿命的目的。
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尽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可还是活了73岁。而他长寿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养生之道。孔子晚年对饮食很有讲究,有八不食的习惯,从现在的保健、饮食卫生观点来看,大部分也是正确的。这八不食是:食物变颜色了不吃、食物变味了不吃、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还有一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这里“食”是指粮食,“脍”是指切碎了的肉。意思是说,要多吃经过精加工的粮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细越好。孔子认为:只有美食精细,才可颐年。这句话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坚持了以上这些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无疑是他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也是杰出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家,相传活了141岁。而孙思邈的养生之道说来虽然简单,但如能长期坚持下去必然有效。孙思邈认为: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并可预防白发和脱发。其方法是,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
第二个养生方法,叫目常运。首先将两眼闭上数秒,然后用力睁开。睁开后眼珠打圈,向左、上、右、下各望四次,并重复3遍。此方法有助于眼睛保健,可纠正近视,预防老花。
第三个方法叫,齿常叩。首先将口微微合上,然后让上下排牙齿互叩。操作时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需发出声响,共做36下。常叩齿可通上下颚经络,并可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及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第四个养生方法,叫漱玉津。首先将口微微合上,然后让舌头伸出牙齿外,并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12圈,产生唾液后将其吞下即可。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同样将唾液吞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唾液中含有大量酵素,能调荷尔蒙分泌,因此可起到强健肠胃功能等作用。
第五个养生方法叫,手常鼓。首先用手掌掩双耳,并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重复做10下。以上完成后再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此方法可增强记忆和听觉。
第六个养生方法,叫腰常摆,其意是身体和双手有韵律的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50下即可。此做法可固肾气和强化肠胃,并能防止消化不良及腰痛。
第七个养生方法叫,腹常揉。做前先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共做36下。常揉腹可以帮助消化、吸收及消除腹部鼓胀。
第八个养生方法叫,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时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第九个养生方法,叫膝常扭。做时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并向左右扭动各20下。此方法,可以强化膝关节及健肾。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故要想延年益寿,就应先由保护双腿做起。
第十个养生方法是,常搓脚。首先用右手擦左脚,再用左手擦右脚。顺序是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搓脚跟为一下,共做36遍。然后用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我们都知道,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故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全身的各个器官,并可降血压、治失眠,及消除头痛。
关于老子养生秘诀碑文的介绍到这里结束了,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留言一起讨论,了解更多老子养生秘诀碑文这方面的知识记得关注我们!!!
老子到底活了多少岁(历史上的老子活了多少岁)推荐阅读:
男人吃什么补身体壮阳(男人吃什么滋补壮阳)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温经通络法,散寒止痛
老子活一百六十岁是《史记》最保守的估计
据目前所能获取的资料,老子遇尹喜是在周平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七百二十八年,距今天已有二千七百三十八年的历史
《史记》中孔子问礼与老子的时间应该是在孔子任鲁司空的是时候,即周敬王十九年即公元前五百年
因此可以推论若老子与函谷关令尹喜相见时二十岁,则与孔子相见时,老子已是二百二十八岁了
未读过《道德经》的人不免哈哈大笑,人生七十古来稀
我要说的是第一:老子活一百六十岁是《史记》最保守的估计,第二:孔子是言方行距的人,他就称老子“其尤龙”,有学问的学者之中,首推孔子,然孔子亦无法想象老子的学问,既然无法否定,又无才能肯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只能将此迷留着,或许易学名人邵伟华能算出来,或许埋葬于老子故乡的尹喜墓能说明些什么?这都无关紧要,历史将永远记住老子和《道德经》
2000多岁吧姐姐姐姐姐姐或好好规划规划好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老子活一百六十岁是《史记》最保守的估计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据传说,老子的妈妈怀了他72年都生不下来,最后还是拿刀剖开了左腋才拿了出来。一般来说,在妈妈肚子里呆了72年,这个胎儿早该石化了,而且确实有过这样的新闻,说一个胎儿待在目前子宫中40年,早就成了死胎,等老了做B超才发现。当然,老子不是常人,所以生下来还是活奔乱跳的,只是须发都白了,所以取名叫做老子。也就是平常人已经度过了一生,而此时他的生命才刚刚开始。
另外,还有传说,老子其实是长生不老的,而老子只是他其中的一个身份。据《神仙传》所记,老子在伏羲的时候叫做郁华子,黄帝的时候叫做广成子,颛琐时期的化身为赤精子,然后在帝尧、夏禹、商汤、周文王时期都有出现,虽然名字不同,但是都做了一件事:顺天意,帮助这些人称王!
不过也不奇怪,老子是道祖,其实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而太上老君是一气化三清,也就是从天地之始就存在了,帮助一下人间的后辈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说不定老子的现代还活着,化身不知道哪个算命先生呢。
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但是老子的生卒日期一直不详,所以老子究竟活了多少岁,一直没有搞清楚。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孔子曾经数次问道于老子,然后感慨地和自己的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也就是老子如神龙一般神秘莫测。
虽然老子的生卒不详,但是孔子的生卒却是实实在在有据可查,所以后世根据孔子的年龄推演,老子大约比孔子大20岁,出生大约在公元前571年左右。
那么老子什么时候去世的这个还真不知道,关于老子最后的有据可查的记载,是公元516年,周王室的天子王子朝被另外一个天子周敬王赶跑了,但是他将王室数百年的典藏,特别是各种文献一扫而空,带到了楚国。文献资料都被搬空了,老子这个图书馆馆长自然也就下岗了,于是他骑上一头青牛,悠然西去,在函谷关留下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之后,就不知所踪了。这样算下来,老子失踪的时候,大约是55岁左右。
至于老子西出函谷之后去了哪里,没人知道,只有后世的方士道家的书中略有零星记载,但是不足为拒,也有说老子活了101岁,最后在甘肃临洮飞升。后世唐朝的李氏就自称是老子后裔,但是明显是附会,所以这个也不足为凭。
也有说老子化胡为佛,也就是老子一路西去到了印度,沿途著书立说,吸引了大批的教徒。不过这个显然也是佛教传入中原以后,为了和中国本土的道教扯上关系而生,老子化胡经,也是后人伪造的。
所以,历史上的老子的身影,最终定格在西出函谷关的背影上,这一年,老子55岁。
老子活一百六十岁是《史记》最保守的估计
不过民间有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找自己去.就是因为老子活了84岁,而孔子活了73岁。所以民间的说法是84岁。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这是历史资料的说法)
有说是七八十的,也有说是过来一百多岁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只不过是后人的推测罢了,真正的说法是这样的,老子后来写完道德经以后就直接往西边去了,所以说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活了多少年
老子活一百六十岁是《史记》最保守的估计
关于老子到底活了多少岁的介绍到这里结束了,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留言一起讨论,了解更多老子到底活了多少岁这方面的知识记得关注我们!!!
推荐阅读:
食补肾虚吃什么最好(食补肾虚吃什么最好窍门)
养生馆1 2人一年能挣多少(养生馆1—2人一年能挣多少)
心与小肠的联系
老子养生秘诀原文怎么读(老子养生秘诀碑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老子养生秘诀碑文(老子养生秘字诀原碑)、老子养生秘诀原文怎么读(老子养生秘诀碑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