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功效与作用
第一中药材网:府舍的功效与作用 和府的功效中药
第一中药材网(1zy.cn)搜集、整理了:本文《第一中药材网:府舍的功效与作用 和府的功效中药》,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功效与作用
府舍的功效与作用 和府的功效中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府舍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和府的功效中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足阳明胃经:不容: 脐上6寸旁开2寸处;承满 :脐上5寸旁开2寸处;梁门:脐上4寸旁开2寸处;关门:脐上3寸旁开2寸处:太乙:脐中上2寸旁开2寸处;滑肉门:脐上1寸旁开2寸处,天枢:脐中旁开2寸处,外陵:脐下1寸旁开2寸处,大巨:脐下2寸旁开2寸处,水道:脐下3寸旁开2寸处,归来:脐下4寸旁开2寸处, 气冲:在腹股沟稍上方脐下5寸旁开2寸处。 二。足太阴脾经:冲门: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处;府舍: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腹结 大横穴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大横在脐中(神阙穴)旁开4寸处;腹哀 :脐中上3寸旁开4寸处; 三。足少阴肾经:横骨:在耻骨联合上缘,当脐下5寸旁开0.5寸处;大赫:脐下4寸旁开0.5寸处;气穴:脐下3寸旁开0,5寸处;四满:脐下2寸旁开0.5寸处;中注:脐下1寸旁开0.5寸处;肓俞:脐中旁开0.5寸处;商曲:脐上2寸旁开0.5寸处;石关:脐上3寸旁开0.5寸处;阴都:脐上4寸旁开0.5寸处;腹通谷:脐上5寸旁开0.5寸处;幽门:脐上6寸旁开0.5寸处; 四。足少阳胆经:京门:第12肋端下方章门穴后1.8寸处;带脉:第11肋端直下平脐处;五枢: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处;维道:髂前上棘前下方,当五枢穴下0.5寸处; 五。足厥阴肝经:阴廉:气冲穴下2寸,腹股沟内,长收肌外缘处;急脉:气冲穴外下方腹股沟动脉搏动处;章门:第11肋游离端下方; 六。任脉:曲骨:骨联合上缘中点处;中极‘:脐下4寸处;关元:脐下3寸处;石门:脐下2寸处;气海:脐下1.5寸处;阴交:脐下1寸处;神阙:肚脐中央;水分:脐上l寸处;下脘:脐上2寸处;建里:脐上3寸处;中脘:脐上4寸处;上脘:脐中上5寸处;巨阙:脐中上6寸处;鸠尾:胸剑结合部下1寸处。 最强的健脾大补穴——太白穴!输、原一体,补后天之本的特效穴! 太白穴,太同大,是广大,高大的意思,白代表肺金,也有明亮的意思,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从五行上看,脾属土,所以脾经又称土经,作为脾经上的穴位,太白穴也属土,说到太白穴的位置你肯定不陌生,它的位置也很好找,将一只脚搁在另一只脚上,就会看到脚部的中心有一条椭圆形的弧线,这就是足弓,这个弧形的起始点就是太白穴所在的位置,也就是金气开始显现的地方。 补脾其实很简单,不用买多贵的药,只需太白一个穴位就能达到效果,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原血相当于进入肺脏的那个关口,如果你想补脾了,只有打通太白穴这个关口。营养物质才能补得进去。很多脾虚的症状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凉,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尽管脾虚的症状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那么怎么用太白穴来补脾呢? 取一些三七粉贴在两侧的太白穴上,外面覆盖一层纱布,再用医用胶布固定,贴12个小时后取下,然后休息12个小时,再贴新的,白天或者夜晚贴都可以,你也可以每天按摩太白穴100下,力度以您可以承受为准。 太白穴对脾系统的保健非常的关键,按揉、艾灸,或是用药物外敷此穴,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泻、腹胀、大便稀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艾绒艾灸,都很好理解,操作起来也简单,用药物外敷怎么做呢?把人参切成片贴于太白穴处,再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小时后取下,隔天贴一次就可以,请注意是两侧太白穴都要贴。 人参得坤土之精,而太白穴为土穴,以土补土,补脾益肝,效果特别好。 凡是,脾经经过的位置发生了病变,脾脏本身出现了问题,或者是24节气变化而产生的毛病,都可以通过处理太白穴来治疗,无论是实是虚是烦事杂,太白穴通通可以处理。 而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您可以在坐着或者躺着的时候,用脚上的关节,去撞击太白穴,也可以用小保健锤敲打。 按揉太白穴,治疗脾胃疾病 太白穴为脾经原土穴,善治疗脾胃病,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祛湿止泻、消食化滞、通腑泄热之功效,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肠鸣、饥不欲食、痢疾、便秘等。 针灸太白穴,缓解各种疼痛 太白穴不仅是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的输穴,还是脾经的原穴,输、原一体的太白穴有“培土”“滋生万物”的功效,他对于脾脏异常所产生的疾病和与脾相关的其他四脏的疾患有着非常广泛的治疗效用。是补人体后天的特效穴。,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主治脚气、体重节痛、痿证等,如《针灸大成》云:“太白主膝股肿,酸转筋。”此外,本穴具有健脾化痰、活血通脉之功,用于治疗心痛脉缓、胸胁胀痛等。 太白穴在脚掌前面,最大的作用就是治疗脚掌疼痛,很多女性逛街一逛几个小时,硕果累累的同时,也会发现脚部疼痛的厉害,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脱掉鞋子捏脚,其实这个时候刺激太白穴,效果特别好,刺激这个穴位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用手去按摩,而是脱掉鞋袜,将脚立起,用另一只脚的后跟来踩踏。 按揉太白穴,双向调节血糖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揉太白还可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就拿调节血糖指数来说,它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血糖高的可以通过调节此穴让它下降,血糖低的可通过此穴使之上升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一个总称,是我们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可想而知他对于我们是尤为的重要。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工作之余更注重对自身的养生,不仅是女性朋友对于男生而言也增加了运动健康的想法,那对于湿气重在中医方面可以有什么样的方法呢?我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以下几个穴位对祛湿有较好的作用。 阴陵泉——它位于我们小腿的内侧,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它的作用:健脾利湿、通调水道治疗水肿是除湿的要穴之一。公孙——在跖区,位于第一跖骨底前下缘的赤白肉际处,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冲脉,治疗胃、心、胸等疾病具有健脾和胃等功效。脾俞——足太阳膀胱经,脾的背俞穴在第11胸椎棘突下,并且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是健脾有利于除湿,补益气血等。主治腹胀、呕吐、多食善饥等脾胃病以及水肿等。涌泉穴——他的定位在足底,足心最凹陷中,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按摩该穴位具有清热祛湿等功效。 在中医上除了按摩可以做到祛湿的效果,有些方剂也有独特的效果。藿香正气散不仅解表理气更重要的是化湿,以祛湿治疗里证。主治一些外感风寒,内部湿邪停滞的病证,在夏天比较常见。再比如黄疸所引起的湿邪停滞,在外表上皮肤瞳孔等呈现
,口渴,腹满小便短而赤,舌苔黄腻等临床表现,所以可以使用茵陈蒿汤进行治疗,清热祛湿而且退黄。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金匮要略》 还有利水善于渗湿的代表方五苓散:本方原本是治疗伤寒中太阳病“蓄水证”,但是经过后世不断地使用多用于水湿在体内停滞的病证。主要是通过利水祛湿并温阳化气达到治疗效果。湿气在人体中有较多因素导致我也只能把我所能知道的告诉大家,最重要的还是去正规的医院询问医生提供解决方案。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特异性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府舍穴的定位 9 府舍穴的取法 10 府舍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府舍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府舍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府舍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府舍 1 拼音 fǔ shè 2 英文参考 Fǔshè SP13 [中国针灸学词典] fǔshè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1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府舍 汉语拼音 Fushe 罗马拼音 Fushe 美国英译名 Prefecture Hous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P13 日本 13 法 国 莫兰特氏 RP13 富耶氏 德国 MP13 英国 Sp13 美国 Sp13 府舍为经穴名(Fǔshè SP13)[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1]。府舍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的交会穴[1]。府指脏腑,舍指宅舍,穴位深处是脏腑,故名府舍[1]。主治腹痛,疝气,结聚,积聚,霍乱,髀中急痛,厥逆,脾肿大,阑尾炎,便秘,附件炎,腹股沟淋巴结炎,痞块,腹胀,霍乱吐泻,月经不调第一中药材网
,肠炎,睾丸炎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府舍,在腹结下三寸,足太阴、阴维、足厥阴之会。
5 特异性
府舍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6 穴名解
府指脏腑,舍指宅舍,穴位深处是脏腑,故名府舍[1]。
府,有聚会之义。舍,意指居住之所。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且三脉从此上下入腹络肝脾,结心肺,《针灸甲乙经》有:“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此脉上下入腹络胸。”犹如内府元气储藏之宅,在腹结穴下3寸,为脾气聚居之处所,故名府舍。[2]
7 所属部位
腹部[3]
8 府舍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府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4][5]。
府舍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1]。
府舍位于腹部耻骨联合上缘上0.7寸,旁开腹正中线3.5寸处[6]。
另说府舍“在腹结下二寸”(《针灸大成》);“在大横下三寸”(《医学入门》);腹正中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
府舍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府舍穴的位置
府舍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府舍穴的位置(肌肉)
府舍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9 府舍穴的取法
仰卧位,在冲门上0.7寸,任脉旁开4寸处取穴。
府舍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1][7]。
快速取穴:仰卧,腹股沟外侧可摸到动脉搏动处,其外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府舍穴[8]。
10 府舍穴穴位解剖
府舍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分布著髂腹股沟神经。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旋髂浅动、静脉。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有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由上外方向内下方走行。腹腔内,穴位对应 有盲肠与阑尾(右侧),乙状结肠(左侧)。所以,不可由腹膜下筋膜再穿腹膜壁层深进。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5]。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髂腹下神经本干经过[5]。
布有髂腹股沟神经[6]。
11 府舍穴的功效与作用
府舍有健脾理气,散结止痛的作用。
府舍有调气、理肠、散结的作用[1]。
府舍有调中,温经,活血作用。本穴与手太阴肺经的中府穴命名同义,取上下相应也。中府为胸气之府,府舍为腹气之府。在腹部呼吸,有府舍、腹结之收,而佐以冲门、气冲之放,亦即往复升沉之道也。其所治为疝、痹、积聚等症。[2]
12 府舍穴主治病证
府舍穴主治腹痛,疝气,结聚,积聚,霍乱,髀中急痛,厥逆,脾肿大,阑尾炎,便秘,附件炎,腹股沟淋巴结炎,痞块,腹胀,霍乱吐泻,月经不调,肠炎,睾丸炎等。
府舍穴主治腹痛、疝气、结聚[5]。
府舍主治脾胃及下腹部疾患:如腹痛、积聚、霍乱、疝气、髀中急痛、厥逆等[1]。
现代多用府舍治疗脾肿大、阑尾炎、便秘、附件炎、腹股沟淋巴结炎等[1]。
府舍主治腹痛,积聚,痞块,疝气等[6]。
府舍穴主治腹痛,腹胀,霍乱吐泻;疝气;月经不调[7]。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阑尾炎,脾肿大,便秘;
其它:腹股沟淋巴结炎,附件炎,睾丸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外 *** 。
直刺0.5~1寸[6]。
直刺0.8~1.2寸[5]。
一般直刺1.0~1.5寸[1][7],局部有酸胀感[7],可扩散至外 *** [7]。
13.2 灸法
可灸[1][5][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府舍穴的配伍
府舍配气冲、箕门,治疝气[7]。
府舍配关元、阴陵泉、三阴交,治子宫脱垂[7]。
15 特效 ***
仰卧,用中间三个手指按揉府舍穴1~3分钟,可治便秘、下腹疼痛、腹胀等病症[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疝瘕,髀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痛积聚,府舍主之。厥逆霍乱,府舍主之。
关于府舍的功效与作用和和府的功效中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太白 穴位 作用 功效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行情趋势”,查年更多中药材价格、行情分析、后市预测、药材功效、偏方、收购信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