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功效与作用

药材功效及作用:桂枝中药功效与作用 中药肉桂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http://1zy.cn/ 作者:第一中药材网 发表于:2023-09-17 14:15:04 人围观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第一中药材网(1zy.cn)搜集、整理了:本文《药材功效及作用:桂枝中药功效与作用 中药肉桂的功效与作用》,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功效与作用

桂枝中药功效与作用 中药肉桂的功效与作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桂枝中药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药肉桂的功效与作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 1、《本草精荟》:温经散寒:桂枝
  • 2、桂枝有发汗作用吗?会生热吗?
  • 3、桂枝的介绍 桂枝的功效作用
  • 4、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与肉桂来源于同一植物。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尤以广西为多。通常于春季刈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小段入药。

一、功效应用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

功效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其特点即能温升肝阳,又可平冲降逆,乃温经散寒之要药。

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珍珠囊》:“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

《本经疏证》:“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本草纲目》:“治一切风冷风湿,骨节挛痛,解肌开腠理,抑肝气,扶脾土,熨阴痹。”

《长沙药解》:“桂枝辛温发散,入肝脾而行营血。风伤卫气,卫闭而遏营血,桂技通达经络,泻营郁而发皮毛,故善表风邪。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气条达,经血流畅,是以善达脾郁。桂枝即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良功莫悉,殊效难详。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华,非群药所能及也。”

《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发汗解肌。治伤风头痛,中风自汗,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

《医学衷中参西录》:“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降逆气,散邪气。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补,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也。”

二、配伍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等证。桂枝辛散温通,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表虚有汗、恶风、发热者,常配伍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共奏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即被誉为“群方之冠”“众方之祖”的《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若治风寒表实无汗之证,常配伍麻黄、杏仁、甘草,以和营通阳,发汗解表,即中医治病“汗法”的代表方剂麻黄汤。

桂枝汤与麻黄汤都是《伤寒论》中的基础方,也是中医临症最常用到的方剂。由此二方加减衍生出的方剂,可谓不计其数,单是《伤寒论》中就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关桂枝的应用,更是最具有代表性。故学习经方,首先要从认识桂枝开始。

《类聚方个义》:“仲景之方凡二百余首,其用桂枝者,殆六十方,其中以桂枝为主药者

药材功效及作用

,垂于三十方。”甚至认为:“桂枝汤者,盖经方之权舆也,《伤寒论》资始于桂枝汤。”

2.用于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痠痛。桂枝能祛风寒湿邪,温经通络而缓解疼痛。治风寒湿痹,最常与附子相须配伍,即桂枝附子汤。本方乃治风寒湿痹之基础方,临症加减变通,对各种风湿痹痛疗效显著。

胡希恕言“痹痛多离不开少阴”,桂枝治痹亦属解外范畴,是以经方治痹痛广用桂枝。常用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3.用于心脾阳虚,阳气不足,水湿内停而致的痰饮证。桂枝能温运脾阳,温阳利水,尤善治水湿内停之水肿、痰饮等证,常配伍茯苓、白术、薏苡仁、生姜、甘草等,即苓桂诸剂。

若治肾阳虚所致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肿等证,常配伍茯苓、泽泻、白术等,即五苓散;或配伍山茱萸、山药、地黄、丹皮等补肾之品,即桂附地黄丸。

4.用于胸痹,胸痛或心悸等证。桂枝能温通胸中阳气,常配伍瓜蒌、薤白等,即枳实薤白桂枝汤。

若治心悸、脉结代证,常配伍炙甘草、阿胶、人参、生地等,以助阳复脉,即炙甘草汤。

朱良春经验,凡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的心动过缓,用桂枝有提高心率的作用,常以桂枝、黄芪、丹参、炙甘草等为基础方,随症佐药。共奏益心气、复心阳、通心脉之功。

5.用于经寒瘀滞,经闭,痛经及症瘕等证。桂枝尤善温通血脉,散寒逐瘀。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常配伍当归、川芎、吴茱萸、阿胶等,以温通血脉,散寒逐瘀,即温经汤。

若治腹寒血瘀症瘕,常配伍茯苓、丹皮、赤芍、桃仁等,即桂枝茯苓丸。

6.用于奔豚证,症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桂枝能温肾制肝,平冲降逆。治奔豚上气之证,常于桂枝汤方中加大桂枝用量,即桂枝加桂汤。然也有医家加肉桂者,以散下焦沉寒痼冷,亦为可取。

黄元御言:“凡气冲心悸之证,皆缘水旺土虚,风木郁动之故。桂枝疏肝脾之郁抑,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

三、用法用量

桂枝常入煎剂,也可做丸散。

中药用量不同,其功效也不同,以桂枝最具代表性。不同剂量的桂枝,其功效与主治病症区别甚大,从中也最能反映出中药的特点。

桂枝小剂量应用几克时,可舒畅气机,如逍遥散中以桂枝代替薄荷之用法;若用至十余克,可升肝阳、疏肝郁、调情志、和血脉,治疗诸虚百损,久用除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用法;若用至十五克左右,可育阴和阳、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用法;若用至二十余克,可温阳化气、散寒除湿,如苓桂诸剂、肾气丸、桂枝附子汤用法;若用至三十余克以上,则可温振胸阳、温肺化饮,如小青龙汤、桂枝甘草汤用法;若应用更大剂量,桂枝还可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用法。

学中医之难,从中药学中可见端倪,而学中药之难,从桂枝上又可见一斑。想学好中药学,除书本知识外,还要有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

张锡纯言:“《伤寒论》用桂枝皆注明去皮,非去枝上皮也,而是指所用桂枝皆当年新嫩枝,折观之内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见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

四、应用注意

桂枝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诸证均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中医实战笔记:20.11.4

#中医实战笔记# #2020生机大会#

桂枝

开放分类: 植物、中医、中草药、药材、药理学

为樟科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经止痛,助阳化气。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用量用法】3~9克.入汤剂.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孕妇胎热以及产后风湿伴有多汗等情形均忌用.

【药理作用】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

① 有效成分 桂皮油。

② 作用 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加强麻黄发汗作用。

解热、镇痛

① 有效成分 桂皮醛、桂皮酸钠。

② 机理 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促进发汗;提高痛阈值。

镇静、抗惊厥

① 有效成分 桂皮醛。

② 作用 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增加巴比妥类药作用,对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

抗炎、抗过敏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

② 机理 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抗过敏作用。

抗菌、抗病毒

① 抗菌 金 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致病性真菌。桂皮油、桂皮醛,抗结核杆菌。

② 抗病毒 流感病毒、孤儿病毒。

【英文名】 RAMULUS CINNAMOMI

【处方名】桂枝,桂枝尖

【来源】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稍泡,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本品为类圆形、椭圆形的片或不规则形的段。皮部红棕色,表面有时可见点状皮孔或纵棱线,木部黄白色或浅黄棕色,髓部类圆形或略呈方形。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 列,嫩枝可见单细胞非腺毛。木栓细胞 3~5 列,最内1 列细胞外壁增厚。皮层有油细胞及石细胞散在。中柱鞘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并伴有纤维束。韧皮部有分泌细胞及纤维散在。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 1~2 列细胞,含棕色物;导管单个散列或2 至数个相聚;木纤维壁较薄,与木薄壁细胞不易区别。髓部细胞壁略厚,木化。射线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浸泡2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1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1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红色斑点。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用法用量】 3~9g 。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

(1)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如风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等同;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药、桃仁等同用。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白术等配伍应用:如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利小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1)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熙,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症、自汗恶风则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散寒。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摘录】《中国药典》

药名

桂枝

别名

柳桂

汉语拼音

gui zhi

英文名

Cassia Twig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Cinnamomum cassia Presl[Laurus cinnamomum Andr.;L.cassia C.G.et Th.Nees]

2.Cinnamomum cassia Presl var.macrophyllum Chu

归经

膀胱;心;肺经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 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mg/ml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法)。

2.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l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3.利尿作用: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 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中药化学成分

桂枝含挥发油0.69%,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64.75%,还有苯甲酸苄酯(benzylbenzoate),乙酸肉桂酯(cinnamylacetate),β-荜澄茄烯(β-cadinene),菖莆烯(calamenene),香豆精(coumarin)等。

功效

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考证

出自《唐本草》。《本草别说》: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人治上焦药用也。

科属分类

樟科

拉丁文名

Ramulus Cinnamomi

主治

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生态环境

生于常绿阔叶林中,但多为栽培。

各家论述

1.《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

2. 王好古: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闭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桂枝汤下发汗字,当认作出字,汗自然发出,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

3.《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4.《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5.《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

6.《本草述》: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 盖四时之风,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7.《本经逢原》: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寒,收敛表腠为禁耳。

8.《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9.《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痰,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10. 张寿颐:桂枝轻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钱至钱半,若营血素虚,而卫阳亦微,外有凛寒,则用一、二分与白芍合炒,其舌滑无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拣去桂枝不用,仅取其气,不食其味,此虽吴下近时新法,而不可谓其无深意者也。桂枝即口肉桂之枝,柔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散,味辛气温。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疼。宣通经络,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气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阴亏液耗,误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皮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11.曹家达:寒湿凝于肌肉,阳气不达于外,仲师因立桂枝汤方,以扶脾阳而达营分之郁。盖孙络满布腠理,寒郁于肌,孙络为之不通,非得阳气以通之,营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开发脾阳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湿邪内窜关节,则病历节;或窜入孙络而为痛,按之不知其处,俗名寒湿流筋。其郁塞牵涉肝脏,二证皆宜桂枝。

12.《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13.《本草再新》: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采收和储藏

肉桂定植2年后,采折嫩枝

中药材的功效

,去叶,晒干。或取肉桂树砍伐后多余的萌蘖从齐地面处剪断或取修枝、间伐的枝条,晒干。

资源分布

分布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选方

①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桂枝汤)②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③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④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⑤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⑥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芪桂枝五物汤)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桂枝龙骨牡蛎汤)⑧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汤)⑨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⑥--⑨方均出《金匮要略》)

用药禁忌

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

动植物形态

1.肉桂,常绿乔木,高12-17m。树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长8-17cm,宽3.5-6cm,先端尖,基部钝,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具离基3出脉,于下面明显隆起,细脉横向平行;叶柄粗壮,长1-2cm。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长10-19cm,被短柔毛;花小,直径约3cm;花梗长约5mm;花被管长约2mm,裂片6,黄绿色,椭圆形,长约3mm,内外密生短柔毛;发育雄蕊9,3轮,花药矩圆形,4室,瓣裂,外面2轮花丝上无腺体,花药内向,第3轮雄蕊外向,花丝基部有2腺体,最内尚有1轮退化雄蕊,花药心脏形;雌蕊稍短于雄蕊,子房椭圆形,1室,胚珠1,花柱细,与子房几等长,柱头略呈盘状。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长约12-13mm,外有宿存花被。种子长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功效分类

解表药

炮制方法

桂枝:用水稍浸泡,捞起,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筛去屑。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润透,切片,晾干。桂枝尖:取桂枝的细枝梢,稍浸,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炒桂枝:取桂枝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深 略有焦斑为度。

生药材鉴定

1.性状鉴别 枝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0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小疙瘩状叶痕、枝痕和芽痕,皮孔点状或点状椭圆形。制裁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红棕色,可见一淡 石细胞环带,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以枝条嫩细均匀,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

2.显微鉴别 枝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嫩枝可见单细胞非腺毛。木栓细胞3-5列,最内1列细胞外壁增厚。皮层有油细胞、粘液细胞及石细胞散在。中柱鞘部位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并伴有纤维束。韧皮部有油细胞、粘液细胞及纤维散在。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1-2列细胞,含有棕色物质及细小草酸钙针晶。髓部细胞壁略厚,木化。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性味

辛;甘;性温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冷浸20min,时时振摇,滤过,滤液作为供试溶液。另取桂皮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10-1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2%二硝基苯肼乙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红色斑点。

药材基源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大剂量,可用至15-30g;或入丸、散。

出处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桂枝,别名:柳桂(学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为樟科 植物 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什么是桂枝?桂枝的 功效作用 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桂枝的资料,欢迎阅读。

桂枝的介绍

桂枝, 中药 名。属樟目,樟科中等大乔木;一年生枝条圆柱形,顶芽芽鳞宽卵形,绿色的叶子互生,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花白色,长约4.5mm;果椭圆形,成熟时黑紫色,无毛;花期6~8月,果期10~12月。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常用于风寒 感冒 ,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

入药部位

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性味

味辛、甘,性温。

归经

归肺、心、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

主治

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

相关配伍

①与白芍等同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

②与枳实、薤白等同用,用于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

③与当归、吴茱萸等同用,用于妇女寒凝血滞, 月经不调 ,经闭 痛经 , 产后 腹痛 者。

④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用于治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

⑤与附子同用,可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者。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禁忌

桂枝辛温助热,易动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生理特性

常生于阔叶林中,但多为栽培。肉桂喜温暖气候,适生于亚热带地区无霜的环境,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6~30℃,植株在月平均气温20℃以上才开始生长,20℃以下生长缓慢,0~6℃低 温未见冻害。肉桂喜湿润,忌积水,要求雨量充沛,相对湿度70%以上, 雨水 过多会引起根腐叶烂;过于干旱地带,植株生长势差。肉桂属半阴性树种,对光照的 要求随着树龄的不同而变化,幼苗喜阴,忌烈日直射;成龄树在较多阳光下才能正常生长,桂皮油含量高、质量好。肉桂属深根性树种,要求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通透性强的沙壤土或壤土。喜微酸性或酸性土壤,在pH4.5~6.5的红、黄壤土上 生长良好。肉桂幼树生长缓慢,成株生长较快,萌芽力强;树龄达10年以上的实生树开始开花;肉桂种子寿命短,不能暴晒和久存。

产地

分布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相关论述

①《本草纲目》记载:“治一切风冷 风湿 ,骨节挛痛,解肌开腠理,抑肝气,扶脾土,熨阴痹。”[1]

②《新修本草》“桂,味甘、辛,大热,有毒。利肝肺气,心腹寒热”,此时,桂枝的性昧在辛的基础上增加了甘味,由温性变成了大热。又云“虚而多冷加桂心、吴 茱萸、附子、乌头……”把桂枝归类于吴茱萸附子热的药物之类,可见当时桂枝和肉桂是同一药物,治疗应用偏重于性热温补之效。

桂枝的功效作用

桂枝为常用中药。

来源:为樟科植物常绿乔木肉桂树的干燥嫩枝。多为栽培品。

产地:主产于广西、广东。

性状鉴别:桂枝细圆柱形,外皮紫红棕色,可见细小圆点状皮孔,质脆易折,断面红 ,粗枝断面黄白色。有香气,味甜而辣,外皮味较浓。以枝条细嫩,色红棕无枯枝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含桂皮醛、桂皮乙酸酯等而无芳樟醇。

药理作用:1、解热。桂皮醛能解热,能使皮肤血管扩张,调整 血液 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有利于散热和发汗,这种作用也就是所谓温经通络,透发热气。但是,桂枝的解热和发汗作用是很缓和的,所以, 中医 的 经验 认为:桂枝要配其它解表药才能发汗,而配收敛药又能止汗。

2、镇痛。作用于 大脑 感觉中枢,提高疼痛阈而收痛效果。在治疗因头部管痉挛而引起的头痛时,可能使血管舒张而缓解头痛;还能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缓解腹痛。

3、健胃。能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帮助 消化 。

4、抗菌。体外实验桂枝乙醇浸液对金 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5、抗病毒菌。体外试验桂枝煎剂对 流感 病毒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6、抗真菌。体外试验队革兰氏 癣菌等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或切咀生用。

性味:辛、甘、温。

归经:入心、肺、膀胱经。

功能:助阳解表,温通经脉,温化水湿。

主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经闭腹痛,痰饮蓄水,适用于感冒风寒之表虚自汗者。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与麻黄比较,桂枝的发汗作用较和缓,往往要加生姜配伍,并在服药后喝热粥,才能助其发汗,方如桂枝汤。特别适宜于平素体质虚弱而新患感冒的患者。由于桂枝能旺盛血行,属于温热药物,所以,在风温等热性 传染 病时,有高热、脉洪大而汗不出者,不宜用桂枝,如果错用了,即使只用上0.6~0.9g,也会引起鼻出血。至于原来已有口舌干燥、吐血、咯血等所谓内火的患者,更不宜用桂枝。

2、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尤其肩臂肢节疼痛(风湿性 关节炎 、 神经 痛等),取其有温经止痛作用。对于平素体质虚弱又因对外感风寒而引起的痹痛,更为合适,有时单用桂枝汤就能收效;风寒较重的,多余麻黄、附子等配用,方入桂枝附子汤。

3、用于治疗水湿停留所致的水肿、痰饮(例如慢性支 气管炎 时间 呼吸 道有大量分泌物积存)。传统经验认为:桂枝通能阳利水(或化气行水),故能治疗上述的水肿、痰饮、从现代 医学 观点看,“阳”和“气”都是代表功能的意思。通阳利水货行气化水实际上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加强发汗和利尿的作用,从而减轻局部体液的郁积,桂枝是具有着一作用的。但往往要配合利水、化湿的药物,如茯苓、白术等,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方入苓桂术甘汤。

除上述三项用途外,桂枝在 妇科 和其它杂病中应用和广。例如与当归、白芍等合用可活血通经,治疗虚寒性月经不调、闭经等(注意:月经够多者时忌用);配甘草可治心悸;对有腹痛的虚寒下痢(如慢性 结肠炎 ),在止泻 方剂 内加用桂枝可以止痛;在南方,当夏天觉身体湿因、肢体重坠时,用桂枝煎水洗澡后,可觉轻快。至于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杂病,其用途就更广泛了。

用量:常用量3~6g,用于解表的,少者2.4g至4.5g即可,一般用6g较普遍。在治疗风湿关节痛时,有时要用较大剂量,甚至重用至30~45g,但要视具体情况和根据临床经验而定。

处方举例:1、桂枝汤(《伤寒论》)。桂枝6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水煎服。

2、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桂枝9g,白芍9g,附子9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姜9g,水煎服。

3、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桂枝9g,茯苓15g,白术12g,炙甘草6g,水煎服。

注:1、肉桂子为着生用桂枝顶端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及宿存花萼,宿萼膨大呈倒圆锥形,常带有短柄形似“公丁香”故又名桂丁香。棕黑色显粗糙,有不规则的纵沟棱数条,顶端有一圆形小凹眼,露出部分未成熟的幼果,黄棕色或棕色。质坚实。气芳香,味甘辛。功能温中止痛,主治寒凉性胃腹疼痛。

桂枝是一味中药,很多人对于它都是不熟悉的,那么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散寒解表

桂枝辛温发散,具有疏散风寒之邪外出的功能,《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言桂枝“味辛,温,无毒”;宋《本草别说》:“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清《本草备要》也云:“桂枝治伤风头痛,无汗能发;中风自汗,有汗自止”。可见历代本草书对桂枝具散寒解表功效的观点是统一的。但清代部分医家认为桂枝性温且热,性偏则有“毒”,宜辨证明确后使用,否则用之则伤人。

调和营卫

历代医家多认为桂枝有调和营卫的作用。《本草纲目》说:“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景岳全书》说:“桂枝气轻,故能走表,以其善调营卫,故能治伤寒,发邪汗,疗伤风,止阴汗”。清《本草求真》直接谓之“调和营卫”。可见历代医籍和本草著作都认为桂枝具有调和营卫的功能。

温通经脉

桂枝药材为枝条,枝条可通达四肢,具温通经脉之功。清张秉成指出:“桂枝体用可通肢,辛甘能入血,温经达络散风寒。”(《本草便读》)。汪昂评之“痛风有风痰、风湿、湿痰、瘀血、气虚、血虚之异,桂枝用作引经”(《本草备要》)。黄宫绣对其宣痹的功能进一步阐发说“桂枝能横行于臂,治痛风(行痹),须用桂枝以为响导。”(《本草求真》)清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总结道:“桂枝所优,在温经通脉,内外证咸宜”,均说明桂枝具温通经脉之效。

温助阳气

桂枝性温且热,入气分,味辛甘,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为“阳中之阳”(《药性赋》)。桂枝气厚,“气厚者为阳”、“厚者发热”、(《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神农本草经》言“补中益气”,《名医别录》“主治心痛”,《本草经集注》“主温中,心腹寒热冷疾。理疏不足,导百药无所畏。”等,从历代医家之论可见桂枝不仅温通五脏的阳气、调畅血脉和经络,而且还可补中益气,具治病养生驻颜的功能。

利肝肺气

陶弘景首次提到桂枝“利肝肺气”的功效,利肝气包括了平肝和疏肝两方面的作用,利肺气则指肃降肺气。具辛温之性的桂枝,何以能平肝肃肺?“桂树之下无杂木”(《吕氏春秋》),从古书的记载均可见桂树能“克”其它树木,为“百树之王”。中医则引申为桂枝能平肝、伐肝、抑肝木。《本草求真》说:“桂枝,其体轻,其味辛,有升无降,故能入肺而利气,胁风本属于肝,凡治胁风之症,当用桂枝入肝以平”。温病大家叶天士则更有精辟论断:“桂气温,秉天春和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从桂枝的气味和习性来说明桂枝利肝肺气。

平冲降逆

桂枝具有平冲降逆的.功效,是针对下焦寒气或水湿(饮邪)之气上逆而言,通过温化、温散寒凝水湿而达到平冲降逆的目的,与前利肝肺气有着本质的区别,彼为舒畅肝肺气机,以顺达为是,此为降逆气以平为是。仲景方中的桂枝加桂汤、苓桂草枣汤均体现了这一平冲降逆以治奔豚的特点。桂枝能温散膀胱水气,使冲气不从腹部上逆,而能蒸腾水气从背部和卫表而出。平冲降逆这一功效可以说是桂枝温助阳气功效的特殊运用,因其特殊所以历代医家多单列为一功效。桂枝的功效正是:散寒解表调营卫,温助阳气“主百病”,温通血脉“无所畏”,平肝降逆利肝肺。

关于桂枝中药功效与作用和中药肉桂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作用   风寒   功效   细胞   伤寒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行情趋势”,查年更多中药材价格、行情分析、后市预测、药材功效、偏方、收购信息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联系我们

电话(微信):1821528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