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功效与作用

药材功效及作用:大黄外敷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外敷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来源:http://1zy.cn/ 作者:http://1zy.cn/ 发表于:2023-09-19 21:38:24 人围观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第一中药材网(1zy.cn)搜集、整理了:本文《药材功效及作用:大黄外敷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外敷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功效与作用

大黄外敷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外敷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黄外敷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大黄外敷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1、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简述
  • 2、大黄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 3、大黄的作用与功效_大黄的知识
  • 4、生大黄有哪些功效与作用
  • 5、中药大黄的功效
  • 6、中药大黄的外用用途

1、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⑴大黄还能够帮助身体缓解湿热黄疽,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的情况,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⑵大黄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作用,同时食用大黄还能够帮助身体缓解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等症。

⑶大黄外用还可以治疗水火烫伤对于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也有不错的效果,同时还能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淤,清利湿热的作用。

⑷大黄对于常见的大便秘结、痈肿疔疮、目赤肿痛、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淤血经闭、产后腹痛、跌打损伤、湿热泄痢也有不错的效果。

2、食用禁忌:

⑴大黄常被用于清热解毒,以及常见的便秘情况,平时不可以随意乱用,以免造成腹痛拉肚子,不利于身体健康。

⑵大黄对于常见的脾胃虚寒、气血虚弱、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的是不宜食用大黄的,尤其是孕妇更不适合食用大黄。

⑶大黄性寒,对于患有胃部疾病,胃溃疡的患者以及旧病初愈的患者也是不适合食用大黄的,容易加重病情。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1、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主要功能是泻热毒、破淤血、荡积滞、利胆退黄,对火眼赤痛、湿热黄疸、食积、泻痢、实热便秘、吐血、衄血、血淤闭经等多种病症有较好疗效。临床上,用其止血宜炒炭,通便宜后下。不过,由于其通下苦寒之性猛,妇女胎前产后及身体虚弱者应慎用。

3、从宫廷医寨、医家著作到民间单方,从配伍内服到炮制外用,大黄都以其泻热通便,止痛、破积行淤的功效被医家和病患所称道,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洗刘、膏剂等。除此之外,大黄茶、大黄酒等也是养生保健之佳品。

扩展资料

食用大黄的禁忌

1、一般人每次1~5克比较适宜;脾胃虚弱、虚寒等病症患者忌服;不能超量服用,更不可长期服用。

2、用该品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

3、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 。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由于该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4、大黄除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外,曾有报道2例老年患者因长期服用(2年)大黄苏打片,每日15-21片,引起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下降到5-5.6g,当减少用药量并补充铁等维生素C后恢复正常。

5、通过炭末在肠道内转运时间和排泄时间研究以及肠道内水分测定等证明,大黄作用部位在大肠,是一种大肠性致泻剂,而铁主要在大肠中吸收,认为导缺致铁的原因可能为,大黄导泻作用干扰了铁的吸收。

6、大黄鞣酸可能与Fe结合成不溶性复合物,妨碍了吸收;苏打中和了胃酸;干扰了铁与维生素C螯合,妨碍了铁的吸收。还有报道1例哮喘病人服大黄苏打4片后,出现皮肤痒疹、红斑,哮喘加重,经斑贴试验证实为大黄致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黄(草药)

人民网-中药大黄作用和服用禁忌

大黄又有金不换等别名。以根及根茎入药。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大黄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目录

大黄的介绍

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大黄的药用价值

大黄的介绍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攻积导滞: 味则大苦,气则 大寒 ,性沉而降,力猛善走,直达下焦,长于还下。入阳明,能荡涤胃肠实热积滞。凡伤寒,温病,热结于中。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凉血解毒:味大苦、气大寒既入气分,又恤分,有泻热凉血之效,故《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大黄入血分,性呈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用之皆为要药。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疗毒,尤为特效之药。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

活血祛瘀:《本草易读》曰:“大黄,味苦大寒,入太阴脾,厥阴肝经。泻热行瘀,决壅开塞。通经脉而破症结。”功用峻烈,推陈致新,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大黄外用功效:外用亦是一味良药。如研末可治黄水疮、湿疹等皮肤病;与陈石灰同炒至桃红色,研细后撒布伤口,可止创伤出血。配地榆研末油调后外敷,治疗烫火伤颇效。

大黄的药用价值

积滞便秘。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为急下之剂,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则泻下力缓和,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热结而气血不足者,配人参、当归等药,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热结津伤者,配麦冬、生地、玄参等,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须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温脾汤(《千金方》)。

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

药材功效及作用

,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本品外用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如用治乳痈,可与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黄散(《妇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疮糜烂,多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圣惠方》)。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患处。

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如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湿热淋证者,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文章 :

★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介绍

★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法用量

★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 大黄的用法大黄有什么功效

★ 大黄的治疗功效及注意事项

★ 大黄的用法用量是什么功效与作用介绍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大黄是指原生药材的饮片。主要功能为攻积导滞、泻下通便,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功能祛瘀止血。主治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 [处方组成]生大黄粉,每次3克(或相当于生大黄3克),每日3次。临床疗效治疗1055例,止血有效率达96.68%,平均止血时间为2.2天。 [处方来源]上海市香山中医院焦东海。

按语焦氏认为单味大黄止血对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患者只有在下列情况下较为适宜:溃疡与胃炎合并出血,特别是以黑便为主,出血量在500毫升以内者;对中风伴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而不宜使用凝血药物的患者,特别对伴舌苔黄腻、便秘及有吸收热的患者更为适宜。

扩展资料:

按语焦氏认为单味大黄止血对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患者只有在下列情况下较为适宜:

溃疡与胃炎合并出血,特别是以黑便为主,出血量在500毫升以内者;对中风伴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而不宜使用凝血药物的患者,特别对伴舌苔黄腻、便秘及有吸收热的患者更为适宜;

用其他止血药物无效,而不宜手术治疗者。采用西药或中药止血,若加用大黄后,均可使止血时间缩短。祛瘀止血,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

中药材功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大黄

中药大黄的功效

大黄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又名将军、川军、锦纹,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大黄性寒、味苦,可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传统上人们多用大黄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淤血闭经、跌打损伤、水火烫伤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

《神农本草经》上说:

大黄“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虽然大黄以攻下泻实闻名而被称为“将军”,但其实际用途非常广泛。在可查到的清官医案中,大黄的用量在所有药物的用量中排名第十位。宣统皇帝溥仪6岁那年,因胃口壅滞导致恶心腹痛、手心发热。御医便采用熟大黄等药为他治疗,很快使其痊愈。年逾古稀的慈禧太后曾因肝胃积热而导致眼目不爽,也是在服用了酒制大黄等药后康复的。此外,清代不少皇帝还常用大黄泡茶来防病治病。这是因为大黄在具有泻下作用的同时,又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它虽然可使人的大便次数增加,却不会导致脱水,也不会因苦寒而影响胃肠的功能。而且,若将大黄久煎还可降低其泻下的作用。

从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看,大黄具有收敛、止血、解痉、利胆、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降血压等作用。根据大黄的这些作用,人们在临床上主要用其治疗以下疾病:

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大黄20克,花椒10克,麻油100克。先将花椒置于麻油中加温,继投大黄,随即离火,晾凉后去渣,分两次服下。患者服药后约3小时开始排气,进而腹痛会减轻,连续服用可使蛔虫随大便排出。

可治疗麻痹性肠梗阻:

取大黄、芒硝各10克,厚朴、枳壳各6克,冰片3克。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后填敷脐部,再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并可将热水袋敷在其上。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

将生大黄放入50-100毫升的开水中浸泡,用晾至约37摄氏度的浸液给患儿灌肠(保留10~20分钟),每日灌2-3次。每次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决定大黄的用量:1岁以内的`患儿用5-10克;1”3岁的患儿用10~15克;3-6岁的患儿用15-20克;6-12岁的患儿用20-30克。

可治疗肠痈:

取大黄、芒硝各30克,大蒜20克,鲜败酱草50克,鲜紫花地丁40克。将上药共捣烂如泥,外敷于麦氏点(阑尾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肠胀气:

将大黄50克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外敷于双侧涌泉穴上,每次敷2小时,必要时可每日敷2-3次。患者一般敷药一小时后即可出现肠蠕动和排气现象。

可治疗痈肿疔疮:

取大黄末15克(局部有脓液者可加皂角刺末10克),用鸡蛋清调匀后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烫伤:

取生大黄末30克,将鸡蛋黄炼油后与大黄末混匀,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脉管炎:

取大黄、芒硝各60克,乳香、没药各30克,露蜂房、透骨草各20克,紫花地丁30克。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猪油将其调匀后外敷于患处,早晚各敷一次。

可治疗烧伤:

将大黄浸于95%的酒精中(按1:4的比例),半个月后滤取浸液,并装入无菌的喷雾器内,每日朝烧伤创面喷射4~5次。

目前,日本学者已从大黄中分离出120多种成分。澳大利亚人已经开始用大黄加三七片治疗肥胖症;比利时人则在咖啡中添加大黄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德国、瑞士等 还把大黄作为糖果、饼干的辅料。国际性的大黄专题研讨会已举行过两次。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大黄研究和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黄这味著名的“将军”必将更显神通。

;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 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外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功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熟;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

大黄外敷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黄外敷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大黄外敷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作用   功效   治疗   止血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行情趋势”,查年更多中药材价格、行情分析、后市预测、药材功效、偏方、收购信息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联系我们

电话(微信):1821528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