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功效与作用

.灵芝(.炉甘石)

来源:http://1zy.cn/ 作者:http://1zy.cn/ 发表于:2023-05-07 22:59:44 人围观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第一中药材网(1zy.cn)搜集、整理了:本文《.灵芝(.炉甘石)》,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功效与作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灵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炉甘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灵芝

2、.炉甘石

3、.炙甘草汤(《伤寒论》·气血双补法)

4、.熊胆

5、.片姜黄

.灵芝

.灵芝   005.灵芝 : 药物名实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 ex Fr.)Karst. 或紫芝Ganoderma si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干燥子实体。别名木灵芝、菌灵芝、灵芝菇。
本草品种考证 灵芝原有六种,即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合称六芝。其始载本草为《神农本 草经》。《本草经集注》云:“今俗所用紫芝,此是朽木株上所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曰黑云芝,生山谷之 阴,黑盖,赤理,黑茎,味咸苦。”据以上本草所载考证,应包含有现今药用赤芝和紫芝。
植物形态鉴定 1.赤芝 寄生真菌。子实体有柄,菌盖半圆形至肾形,罕见圆形,长4~12cm,宽3~ 20cm,厚0.5~2cm,木栓质,皮壳黄色,渐变为红褐色,表面稍有光泽,但久置则光泽消失,具有环状棱纹和辐 射状的皱纹,边缘薄或平截,往往稍内卷。菌柄长3~19cm,粗0.5~4cm,皮壳带紫褐色,质坚硬,表面的光泽 比菌盖更为显著。菌肉近白色至淡褐色,厚0.2~1cm。菌管长与菌肉厚度相等。孢子褐色,卵形,一端平截, 长8.5~11.5μm,宽5~7μm,外孢壁光滑,内孢壁粗糙,中央有一个大油滴。
2.紫芝 子实体有柄,菌盖半圆形、近圆形至近匙 形,长2.5~9.5cm,宽2.2~8cm,木栓质,皮壳质坚硬,表 面紫黑色至近黑色,或呈紫褐色,有漆样光泽,具同心环沟 和纵皱纹,边缘薄或钝。菌柄常侧生,长7~19cm,粗 0.5~1cm,圆柱形或略扁平,皮壳坚硬,与菌盖同色或具 更深的色泽和光泽。菌肉褐色至深褐色,厚1~3mm。孢 子淡褐色,卵形,长9.5~13.8μm,宽6.9~8.7μm,顶端平 截,双层壁,外壁平滑,内壁有小刺。(图005)
生境分布 赤芝腐生于栎树或其他阔叶树的根部枯 干或腐朽的木桩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 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 州、云南等省区,我国很多地区已有人工培养。紫芝腐生 于阔叶树枯干或腐朽的木桩旁;分布于河北、山东、安徽、 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


图005 紫芝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集,除去杂质,剪除附有的朽木、泥沙或培养基质的下端菌柄,阴干或于40℃~ 50℃烘干。
药材性状鉴定 1.赤芝 全株呈红褐色。菌盖半圆形、肾形或数个重叠或粘连而呈不规则形,直径通常 为5~10cm,偶可达30cm,边缘薄,稍下垂内卷,中间厚,一般厚达4~18mm;表面有光泽,环纹明显,放射纹或 清楚或不清楚,硬如木质,纵切面米黄色至浅褐色,菌管层棕褐色;菌盖下面浅黄色至粉白色,在扩大镜下观察 可见极细小的针眼状菌管口。菌柄侧生,扁圆柱形,常弯曲,长3~11cm,直径3~13mm,颜色与菌管盖相似。 由于培养条件的不同,菌体形状及颜色常有差异,如分枝状而无菌盖,或菌肉薄、边缘黄、中间褐,菌盖表面皱 缩(阳光湿度不充足)等等。气微,味苦。
2.紫芝 菌盖半圆形、肾形、不规则形、分枝状,质硬。表面紫黑色,有光泽,具明显同心环沟,边缘钝圆, 有时在菌盖边缘又生小菌盖。断面黑褐色。菌盖下方有皮壳覆盖,有时脱落,可见菌管口。菌柄侧生,紫黑 色,有光泽。气微,味苦。

.炉甘石

.炉甘石   443.炉甘石 : 药物名实 本品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或水锌矿,主含碳酸锌(ZnCO3)。
本草品种考证 炉甘石的始载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曰:“此种(炉甘石)出川广、池州(今安徽贵池市)山 谷。其形腻软,棱层作块,大小不一,有粉红色如梅花瓣者,亦有青白色而挟石者,入药惟以纯白而腻者佳,余 色粗砺为劣。”《本草纲目》曰:“炉甘石所在坑冶处皆有,川蜀、湘东最多,而太原、泽州、阳城、高平、灵丘(今山 西者)、融县(今广西融县)及云南者为胜,金银之苗也,其块大小不一,状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舌。产于金坑 者,其色微黄,为上。产于银坑者,其色白,或带青,或带绿,或粉红。”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矿物菱锌矿 (碳酸锌)极相符。但据文献报道,当前主产于广西的炉甘石及其调往各地的炉甘石样品,经鉴定除有菱锌矿 外,尚有水锌矿,而且水锌矿也产于铅锌矿床氧化带,并为锌矿氧化带中的一种表生矿物,和菱锌矿伴生,故市 售品有以菱锌矿或和水锌矿为主的近乎单矿物之集合体,也有以菱锌矿为主的多矿物集合体。炉甘石主要治 眼科疾病,都是煅烧后用。菱锌矿(碳酸锌)经烧后变为氧化锌。而水锌矿(碱性碳酸锌)煅烧后同样变为氧化 锌,与菱锌矿可起到同样的药理作用。因此,菱锌矿与水锌矿,在当前均为炉甘石的矿物来源。
矿物形态鉴定 1.菱锌矿Smithsonite 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单个晶体呈菱面体或复三方偏三角面 体,但极少见。常呈钟乳状、块状、土状、皮壳状集合体。纯者白色,常被染成灰白、淡黄、浅绿或浅褐色。透明 至半透明,玻璃光泽或暗淡土状光泽,晶面上有时呈珍珠光泽。硬度4.5~5,性脆,断口参差状。相对密度 4~4.5。
2.水锌矿Hydrozincite 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呈块状、土状、多孔至致密状,皮壳状,具细纤维构造的 同心带状。白色至灰黄、褐紫、浅紫色。土状光泽,亦呈绢丝光泽。硬度4。相对密度3.2~3.8。
生境分布 菱锌矿产于原生铅锌矿床氧化带。水锌矿产于矿床的氧化带中,为次生矿物。与菱锌矿共 生。二者均产于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采挖后,洗净,晒干,除去杂石。
药材性状鉴定 1.生甘石(菱锌矿) 本品为块状或钟乳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浅 土黄色,条痕灰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凹陷或多孔隙,似蜂窝状。土状光泽,不透明,体轻,质较硬而脆,易碎, 断面白色或浅土黄色,有的黄白相间似花纹状。气微,味微涩。

.炙甘草汤(《伤寒论》·气血双补法)

.炙甘草汤(《伤寒论》·气血双补法)   3.炙甘草汤(《伤寒论》·气血双补法) :


炙甘草汤桂姜参,
地麦阿胶与麻仁,
大枣再加白米酒,
滋阴复脉效如神。


【要点】 本方阴阳气血并补,桂枝配清酒更能通血脉,振奋心阳,是治疗阴阳气血不足之心悸的首选方。经过加减,使之或偏于补阳,或偏于益阴,用于虚衰亏损诸证。
【应用】
1.心律失常。
2.冠心病心绞痛。
3.病毒性心肌炎。
4.风湿性心脏病。
5.甲状腺机能亢进。

.熊胆

.熊胆   483.熊胆 : 【常用别名】 黑瞎子胆。
【来源】 为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或棕熊Ursus arctos Linnaeus的干燥胆。
【化学成分】 含胆汁酸20%~80%,主要为熊胆特有的熊去氧胆酸 (Ursodeoxy-cholic acid),可达70%以上。尚含鹅去氧胆酸 (Chenodeoxycholie acid)、胆酸 (Cholicacid)、去氧胆酸 (Deoxycholic acid)、猪去氧胆 (Hyodeoxycholic acid)、石胆酸 (Litho-cholic acid) 等。这些胆汁酸通常与牛磺酸 (Tauine)、甘氨酸 (Glycine) 结合,以钠盐或钙盐的形式存在。如牛磺熊去氧胆酸 (Taurourodesoxycholic acid,为有效成分)、牛磺鹅去氧胆酸 (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并含胆甾醇、胆色素及多种氨基酸。含钙、磷、硼、铜、钡、铬、镨、钴、锶等无机元素,在活体熊胆汁中尚含有铝、铁、锰、铟。化学分析表明引流熊胆汁与商品熊胆在化学成分的构成上基本一致,活熊胆汁的熊去氧胆酸不及商品熊胆高。
【主产地】 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青海,陕西,湖北等地。产于云南者称“云胆”,品质最优; 产于黑龙江、吉林者称 “东胆”,产量最大。
【性状鉴别要点】
1.原药材
形状: 胆囊呈长扁卵形,上部狭细,下部膨大,长10~20cm,宽5~10cm。
颜色及表面: 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具光泽,囊皮厚约1mm,皱褶而纤维性,对光视之,上部多呈半透明状。破开口可见囊内干燥的胆汁(习称 “胆仁”),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状、硬膏状或粉状,色泽深浅不一。呈金黄色透明如琥珀,有光泽,质松脆者习称 “金胆” 或 “铜胆”; 黄绿色,光泽较差质脆者习称 “菜花胆”。胆仁硬脆易碎,捏之有响声,捏碎的颗粒常具有光泽,不粘手。
质地: 坚硬。
气味: 气清香,微腥,入口溶化,不粘牙。味极苦,清凉回甜而有钻舌感。
水试: 胆仁小颗粒在水面旋转后呈黄线下降,不扩散,溶解后无残渣。
火试: 起泡,无腥臭及焦糊气味。取胆囊皮用手撕之,可撕成丝状的纤维物 (图483-1)。
2.质量标志 以个大、胆仁金黄色、明亮、味苦回甜者为佳。


图483-1 熊胆


【显微鉴别要点】
粉末特征 取胆仁粉末少许,分别用甲苯和乙二醇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乙二醇片特征:呈类圆形、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网格结构,表面呈网状,类似六棱形、方形或长方形网格。
甲苯装片特征:呈不规则块状的复合物晶形体,棱角明显。此复合物晶形,无偏光现象。
【理化鉴别要点】
1.荧光检查
(1)取胆仁粉末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白色荧光色。
(2)取粉末约0.1g,溶于10ml 7%冰醋酸溶液中,熊胆易溶,呈黄色澄清溶液,紫外光灯光下显黄白色荧光,而不得显淡蓝色乳浊荧光(区别牛、羊胆)。
2.物理常数 取胆仁0.5g,以5%氢氧化钾溶解,煮沸水解后加盐酸酸化,用乙醚分次萃取,合并乙醚液,用水洗净,蒸去乙醚,得到游离的熊去氧胆酸及鹅去氧胆酸,将其溶于10ml 12%氨水中,再加10%氯化钡溶液10ml,滤过,沉淀(去氧胆酸钡盐)加入10%碳酸钠溶液10ml,并加热,滤去碳酸钡沉淀,加盐酸酸化,用乙醚分次萃取,合并乙醚液,蒸去乙醚,用醋酸乙酯2ml溶解残渣,放置后滤过,取析出的熊去氧胆酸结晶(鹅去氧胆酸不析出结晶),干燥,测定熔点应为202℃,旋光度+57.07。

.片姜黄

.片姜黄   378.片姜黄 : 药物名实 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的干燥根茎。因其药材多 呈片状而功效与姜黄相似,故名片姜黄。
本草品种考证 片姜黄,原名片子姜黄。《本草纲目》在姜黄条下曰:“近时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 黄。”并引戴原礼《证治要诀》云:“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根据以上文献所述考证,与 本品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 多年生草本,高80~160cm。块根断面白色,根茎断面柠檬黄色,皮层处有时近白色。叶 基生,2列,叶柄为叶片长之半或更短;叶片宽椭圆形,长35~75cm,宽14~22cm,先端渐尖或短尾尖,基部楔 形,下延至叶柄,两面无毛。花序由根茎上抽出,先叶而生,长20~40cm;缨部苞片长矩圆形,长6~9cm,宽 12~24mm,蔷薇红色;中下部苞片舟状,长3~5cm,宽2~3.5cm,绿白色,先端钝圆或微尖,腋内有毛;小苞片 白膜质;萼筒白膜质,先端具3齿;花冠白色,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长椭圆形,上方裂片兜状,近顶端具粗糙 毛;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黄色;唇瓣倒卵形,黄色,外折,先端微凹,基部有2枚棒状附属物;雄蕊1,花丝短而 扁,花药基部有矩;花柱细长;子房密被长柔毛。花期4~6月。(图377)
生境分布 生长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分布于浙江南部,野生或栽培。
采集加工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纵切厚片,晒干。

.灵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炉甘石.灵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光泽   褐色   白色   灵芝   表面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行情趋势”,查年更多中药材价格、行情分析、后市预测、药材功效、偏方、收购信息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联系我们

电话(微信):1821528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