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功效与作用
.真武汤(《伤寒论》·温阳利水法)(.瞿麦)
第一中药材网(1zy.cn)搜集、整理了:本文《.真武汤(《伤寒论》·温阳利水法)(.瞿麦)》,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功效与作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真武汤(《伤寒论》·温阳利水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瞿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2、.瞿麦 3、.知母 4、.石决明 5、.石斛
图056 瞿麦 图355 知母 图385 铁皮石斛.真武汤(《伤寒论》·温阳利水法) ♂
.真武汤(《伤寒论》·温阳利水法)
9.真武汤(《伤寒论》·温阳利水法) :
真武汤壮肾中阳,
术附苓芍同生姜,
阳虚水泛湿邪留,
温化寒湿功效强。
【要点】 生姜辛温发散,走而不守,能温散水气,与附子配伍,用于阳虚水泛证。佐以芍药收敛,使阳归于阴,以治筋惕肉瞤。此外,《本经》记载芍药可以利小便。
【应用】
1.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
2.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瞿麦 ♂
.瞿麦
056.瞿麦 : 药物名实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瞿麦Dianthus superbus L.或石竹Dianthus chinensisL.的干燥地上部分。
《本草经集注》释其名曰:“子颇似麦,故名瞿麦。”
本草品种考证 瞿麦一药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太山川谷。立秋采实,阴干。”
据以上所述考证,瞿麦原以果实、种子入药。《本草经集注》云:“今出近道。一茎生细叶,花红紫赤可爱,合子
叶刈取之。子颇似麦,故名瞿麦。此类乃有两种。一种微大,花边有叉桠,未知何者是。今市人皆用小者。复
一种叶广相似而有毛,花晚而甚赤。”据以上所述考证,“一种微大”者即瞿麦;“小者”似是石竹;至于“有毛,花
晚而甚赤”者则酷似石竹科植物剪秋罗Lychnis senno Sieb. et Zucc.。李时珍曰:“石竹叶似地肤叶而尖小,又
似初生小竹叶而细窄,其茎纤细有节,高尺余,梢间开花。田野生者,花大如钱,红紫色。人家栽者,花小而妩
媚,有红白、粉红、紫赤斑烂数色,俗呼为洛阳花。结实如燕麦,内有小黑子。”据以本草上所述考证,与石竹相
符。
植物形态鉴定 1.瞿麦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茎上部二歧分枝,节膨大。叶对生,无柄,线形至线
状披针形,长4~9cm,宽2~6mm,顶端渐尖,基部呈短鞘状抱茎,全
缘,两面粉绿色。花淡紫红色,直径约5cm,单生或数朵簇生于茎顶,
或集成聚伞花序;小苞片4~6枚,排成2~3轮,长约为萼筒的1/4;
苞片宽卵形,顶端急尖或渐尖;萼筒长2.5~3.5cm,先端5裂;花瓣
5枚,先端深裂至中部以下,呈丝状,基部具长爪,喉部有须毛;雄蕊
10;子房1室。蒴果圆筒形,长等于萼筒,先端4齿裂,有宿萼。种子
圆形,黑色,边缘具宽于种子的翅。花期6~9月,果期7~10月。
(图056)
2.石竹 与瞿麦的主要区别特征:花较小,鲜红色、白色或粉红
色,直径约3cm;小苞片4~6枚,排成2~3轮,长约为萼筒的1/2;
苞片卵状披针形,尾状渐尖;花瓣先端浅裂成锯齿状。花期5~8
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瞿麦生于山坡、林下及路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
龙江、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江
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贵州、四川等省区。石竹生于山坡、
旷野。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亦有栽培。
采集加工 夏、秋二季花果期采割,除去杂质,干燥。
药材性状鉴定 1.瞿麦 茎圆柱形,上部有分枝,长30~60cm;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光滑无毛,节明显,
略膨大,断面中空。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叶片呈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枝端具花及果实,花萼筒状,长27~
37mm;苞片4~6,宽卵形,长约为萼筒的1/4;花瓣棕紫色或棕黄色,卷曲,先端深裂成丝状。蒴果长筒形,与
宿萼等长。种子细小,多数。气微,味淡。
2.石竹 与瞿麦主要区别:萼筒长14~18mm,苞片长约为萼筒的1/2;花瓣先端浅齿裂。
.知母 ♂
.知母
355.知母 : 药物名实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
本草品种考证 知母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本草经集注》云:“今出彭城(今江苏铜山),形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本草图经》
曰:“知母,生河内川谷,今濒河(今甘肃兰州市)诸郡及解州(今山西解县)、滁州(今安徽滁州市)亦有之。根黄
色,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燥乃止。四月开青花如韭花,八月结实。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
并附有隰州(今山西隰县)、卫州(今河南汲县)、威胜军(今陕西乾县)、解州和滁州知母图,其中隰州和卫州知
母图与本品原植物相符。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古代药用知母来源存在异物同名,但百合科知母为历代本
草所载的正品知母。
植物形态鉴定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8~15mm,为残存的叶鞘所覆盖,下部生有多数肉质须根。叶基
生,长15~60cm,宽2~11mm,向先端渐尖而成近丝状,基部渐宽而成鞘状,具多条平行脉,无明显的中脉。
花葶长50~100cm或更长;总状花序长可达20~50cm;苞片小,卵形或卵圆形,先端长渐尖;花粉红色、淡紫色
至白色;花被片6枚,线形,长5~10mm,宽1~1.5mm,2轮;雄蕊3,着生于内轮花被片中央,花药黄色;子房
长卵形,3室。蒴果长圆形,长8~13mm,宽5~6mm,顶端有短喙,3室,每室含种子1~2。种子黑色,长三棱
形,长7~10mm。花期5~8月,果期8~9月。(图355)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及路旁向阳处或干燥处。分
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山
东等省区。
采集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
称“毛知母”;除去外皮,晒干。
药材性状鉴定 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
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
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
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
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
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石决明 ♂
.石决明
390.石决明 : 药物名实 本品为鲍科动物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羊鲍
Haliotis ovina Gmelin或耳鲍Haliotis asinina L.的干燥贝壳。《新修本草》曰:“石决明,是蚌蛤类,……皆主明
目,故并有决明之名。”
本草品种考证 石决明的始载本草《名医别录》云:“生南海。”《新修本草》曰:“此物(石决明)是鳆鱼甲也,
附石生,状如蛤,惟一片无对,七孔者良。”《开宝本草》云:“石决明生广州海畔,壳大者如手,小者如三两指。其
肉,南人皆啖之,亦取其壳,以水渍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以上者不佳。”《本草纲目》曰:“石决明形长如小
蚌而扁,外皮甚粗,细孔杂杂,肉则光耀,背侧一行有孔如穿成者。生于石崖之上,海人泅水,乘其不意,即易得
之。否则紧黏难脱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其主流品种与本品相符。
动物形态鉴定 1.杂色鲍 贝壳较小而坚厚,呈卵圆形。螺层约3层,自上而下急剧增大。基部缝合线
深,渐至顶部不显。壳塔极矮小,壳顶钝,稍低于体螺层的最高处,成体壳顶多呈破蚀状态,露出珍珠光泽。体
螺层则骤然胀大,占壳的绝大部分。自第二螺层中部开始至体螺层末端边缘,有一行排列整齐而逐渐增大的
突岂和小孔,为呼水孔列,总数可达30余个,前端突起小而不显著,末端7~9个特别大并开孔,故习称“九孔
鲍”。不开孔的突起顶端则下陷成窝。体螺层被突起和小孔形成的螺肋区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宽大成一倾
斜面,下部窄小,前端与上部略垂直,壳表面还生有不甚规则的螺旋肋和细密的生长线。生长线随生长时期而
形成数个极为明显的褶襞。壳面有绿色、褐色、黄色云斑。常因附着许多其他生物,如苔藓虫与水螅、龙介等,
故往往呈现灰褐色。壳内面银白色,具有珍珠光泽。壳口长卵形,大小与体螺层相等,外唇薄而坚硬,边缘锋
利;内唇厚,边缘向壳口内延伸,形成一个上端宽、基部略窄的片状遮缘。无厣。
2.皱纹盘鲍 呈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高2~3cm。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
纹,生长线明显,常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壳较薄。
3.羊鲍 近圆形,长4~8cm,宽2.5~6cm,高0.8~2cm。壳顶位于近中部而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
各占1/2,从螺旋部边缘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
4.耳鲍 狭长,略扭曲,呈耳状,长5~8cm,宽2.5~3.5cm,高约1cm。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
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螺旋部小,体螺部大,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
生境分布 1.杂色鲍 多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深10m左右的潮下带岩礁海底,以盐度较高、水清和藻
类丛生的环境栖息较多,用宽大的腹足爬行或牢固地吸着在岩礁上或石缝内;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主产于
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等地。
2.皱纹盘鲍 喜生活潮流通畅、透明度高、褐藻繁茂的水域,栖息于3~15m深处,于低潮线附近或20m
以下的深水区则数量较少。分布于辽宁、山东及江苏等地。现不仅适宜我国北方沿海养殖,且已南移到福建
沿海人工养殖获得成功。
3.羊鲍 生活于低潮线至潮下带的岩石下或石缝内;分布于我国海南、台湾及西沙群岛沿海地区。
4.耳鲍 生活于低潮线以下的岩石或珊瑚礁及藻类丛生的海底,在潮间带下区有时亦可见到;分布于我
国南海。
采集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净,干燥。
药材性状鉴定 1.杂色鲍 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
长7~9cm,宽5~6cm,高约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
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
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
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微咸。
(图390)
2.皱纹盘鲍 呈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高2~3cm。
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明显,常有苔藓类
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壳较薄。
3.羊鲍 近圆形,长4~8cm,宽2.5~6cm,高0.8~2cm。壳顶
位于近中部而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各占1/2,从螺旋部边缘有
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
4.耳鲍 狭长,略扭曲,呈耳状,长5~8cm,宽2.5~3.5cm,高
约1cm。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
螺旋部小,体螺部大,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平,多为椭圆形,
壳薄,质较脆。
.石斛 ♂
.石斛
385.石斛 : 药物名实 本品为兰科植物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l.、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G. Z. Tang et S. J.Cheng或黄花石斛Dendrobium tosaense Makino的干燥茎。因其生于石上,故
名石斛。前者老茎干后表面呈青灰色而似铁皮,故又名铁皮石斛;中者特产于安徽霍山,故又名霍山石斛。后
者通常黄色,故又名黄花石斛。以上石斛的鲜品入药,名鲜石斛。而其加工成耳环状的干燥品入药,名耳环石
斛。
本草品种考证 石斛一药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石斛产地的《名医别录》曰:“石斛生六
安山谷水旁石上。”《新修本草》、《本草图经》及以后诸家本草均沿用了《名医别录》的记载。《本草衍义》曰:“石
斛,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而现存的《证类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均沿用了
以上记载。以上本草所述的石斛产地“六安”,即今安徽省六安行署所属的霍山、六安、金寨等地。结合石斛属
植物的分布、生长环境和《本草衍义》中对石斛的形态描述,我们可以认定产于安徽霍山等地的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G. Z. Tang et S. J. Cheng、黄花石斛Dendrobium tosaense Makino以及生于石上而茎
较短的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l. 均为本草记载最早的传统药用石斛,应视为正品石
斛。
霍山石斛,又名霍石斛、霍斛、大别山石斛。《本草纲目拾遗》曰:“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较钗斛细小,色
黄,而形曲不直,有成球者,彼土人以代茶茗,云极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气力,或取熬膏饷客,初未有行
之者,近年江南北盛行之,有不给。”《本草纲目拾遗》又引《百草镜》曰:“石斛,近时有一种,形短只寸许,细如灯
心,色青黄,咀之味甘,微有滑涎,系出六安州及颍州府霍山县,名霍山石斛。最佳。咀之无涎者,系生木上,不
可用。”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应为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G. Z. Tang et S. J. Cheng、黄花石斛
Dendrobium tosaense Makino及生于石上而茎较短的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l.。
石斛一药,顾名思义,是专指生于岩石上的石斛。至于附生于树木上的石斛属植物,古代本草亦有记载,
称之为木斛。《本草经集注》曰:“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虚长,不入
丸散,惟可为酒渍,煮汤用尔。俗方最以补虚,疗脚膝。”《本草图经》曰:“惟生石上者胜。亦有生栎木上者,名
木斛,不堪用。”《本草衍义》曰:“今人多以木斛浑行,医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
然甚不经,将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长尺余,但色深黄光泽而已。”考以上本草所述木斛,是指附生于树木上而
茎长达30cm以上(长尺余)的石斛属植物,主要有马鞭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黄草石斛Dendrobium chrysanthum Wall.、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及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 。
这些木斛,随其所附生的树木不同而药性亦有所不同。前人认为,木斛根本不能作为生于石上而茎长9~
12cm左右(长三四寸)的石斛药用。目前,在我国石斛商品药材中,仍然混充大量的木斛在使用,应注意鉴别,
予以纠正。
关于石斛的混乱品种,历代本草亦有记载。如《新修本草》曰:“今荆襄及汉中、江左又有二种:一者似大
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酒渍服,乃言胜干者。亦如麦斛,叶在茎端。其余
斛如竹,节间生叶也。”《本草图经》曰:“其江南生者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名麦斛;一种大
如雀髀,名雀髀斛。”考《新修本草》和《本草图经》所述“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者,可能是兰科石豆兰属
植物麦斛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广东石豆兰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Schlecht.同属植
物。而以上本草所述“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者,则可能是兰科石仙桃属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kl.、金石斛属流苏金石斛Ephemerantha fimbriata(Bl) P. F. Hunt et Summerh.、戟叶金石斛Ephemerantha lonchophylla(Hook. f.)P.F.Hunt et Summerh. 及同属植物或毛兰属(Eria)植物中的一些种类。由上可见,
我国古代石斛的品种来源也是比较复杂的。
植物形态鉴定 1.铁皮石斛 多年生草本。茎丛生,圆柱形,生于石上者高约5~20cm,生于树木上者高
达60cm,直径4~8mm。叶互生,具叶6~12枚,无柄;叶片稍
带肉质,矩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0.8~2cm,先端略钩
转,基部稍狭;叶鞘灰白色,膜质,具紫斑,鞘口张开。总状花
序侧生于老茎上部,有花2~5朵;总花梗长约1cm,花苞片干
膜质,淡白色,长5~7mm;花淡黄绿色,稍有香气,直径3~
4cm;中萼片与花瓣相似,呈狭卵形,侧萼片镰刀状三角形;唇
瓣窄匙状倒卵形,光滑无毛,反折,比萼片略短,不裂或3裂,
近上部中间有一长圆形胼胝体及紫红色斑,侧裂片常染紫红
色晕,边缘波状。花期4~6月。(图385)
2.霍山石斛 与铁皮石斛主要区别特征:茎高3~7cm,
直径2.5~3mm,唇瓣阔菱形,长与宽近相等,中央无紫红色
斑;药帽扁球形,前缘有流苏状分裂。
3.黄花石斛 与以上二种主要区别特征:茎高10~
15cm,每茎具叶3~4枚。唇瓣卵状狭倒卵形,长约17mm,宽
约8mm。药帽圆球形。
生境分布 生于阴湿的山沟悬岩上、岩石缝中或附生于
树木上。生于山沟悬岩上或岩石缝中者为石斛,而附生于树
木上者为木斛。铁皮石斛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
西、云南、贵州等省区。霍山石斛特产于安徽霍山。黄花石斛
分布于安徽、湖北、浙江、福建、江西、台湾等省。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者除去根及泥沙;干用者采收后,除去杂质,用开水略烫或烘软,再边搓边
烘晒,至叶鞘搓净,干燥。铁皮石斛剪去部分须根后,边炒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状,烘干,习称“耳环石斛”。
药材性状鉴定 1.鲜石斛 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约30cm,直径4~12mm。表面黄绿色,光滑或有纵
纹,节明显,色较深,节上有膜质叶鞘。肉质,多汁,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黏性。
2.环草石斛 呈细长圆柱形,常弯曲或盘绕成团,长15~35cm,直径1~3cm,节间长1~2cm。表面金黄
色,有光泽,具细纵纹。质柔韧而实,断面较平坦。无臭,味淡。
3.马鞭石斛 呈长圆锥形,长40~120cm,直径5~8mm,节间长3~4.5cm。表面黄色至暗黄色,有深纵
槽。质疏松,断面呈纤维性。味微苦。
4.黄草石斛 长30~80cm,直径3~5cm,节间长2~3.5cm。表面金黄色至淡黄褐色,具纵沟。体轻,质
实,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嚼之有黏性。
5.耳环石斛 呈螺旋形或弹簧状,一般为2~4个旋纹,茎拉直后长3.5~8cm,直径2~3mm。表面黄绿
色,有细纵皱纹,一端可见茎基部留下的短须根。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嚼之有黏性。
6.金钗石斛 呈扁圆柱形,长20~40cm,直径4~6mm,节间长2.5~3cm。表面金黄色或黄中带绿色,有
深纵沟。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味苦。
药材显微鉴定 横切面:
1.环草石斛、黄草石斛 表皮细胞1列,扁平,外被鲜黄色角质层。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大小近似,有壁孔,
散在多数外韧型维管束,略排成3~4圈。维管束外侧纤维群新月形或半圆形,其外缘薄壁细胞,有的含类圆
形硅质块,木质部有1~3个导管较大。含草酸钙针晶细胞多见于维管束旁。
2.马鞭石斛 表皮细胞扁圆形,外壁及侧壁增厚,木化,有层纹。
3.耳环石斛 木质部导管大小近似。含草酸钙针晶束细胞多见于近表皮处。
4.金钗石斛 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大小较悬殊。维管束细胞略排成7~8圈。
饮片炮制 干品除去残根,洗净,切段,干燥。
性能功用 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
目暗不明。内服:6~12g(鲜品15~30g),水煎服。
.真武汤(《伤寒论》·温阳利水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瞿麦、.真武汤(《伤寒论》·温阳利水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行情趋势”,查年更多中药材价格、行情分析、后市预测、药材功效、偏方、收购信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