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药材种植指南

漳州水仙一年开几次花?(漳州水仙和洋水仙的区别在哪?)

来源:http://1zy.cn/ 作者:第一中药材网 发表于:2023-08-17 08:02:26 人围观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第一中药材网(1zy.cn)搜集、整理了:本文《漳州水仙一年开几次花?(漳州水仙和洋水仙的区别在哪?)》,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中药材种植指南请查看:中药材种植指南

漳州水仙一年开几次花?

漳州水仙一年开几次花?

   漳州水仙是一种非常出名的水仙花,其开花非常美丽,并且养殖起来也更加简易,是很多新手上手的必选,那漳州水仙花一年可以开几次花呢?

 %20 一年开几次花

 %20 一般来说,水仙花每年只能够开一次。它的花期在每年1-2月份,通常只能开20天左右。如果养护得好,可以开得更久一些,一直开到3月初。它的花儿是白色的,不过中心处有黄色的花苟和花蕊,非常清雅美丽。

 %20 花后如何养护

 %20 1、修剪起球

 %20 在它的花儿谢掉之后,需要将其上枯萎的花、叶都剪掉,然后正常养护一段时间。临近夏季的时候,需要把它从花土中挖出来,剪掉所有的茎叶和根须。然后将它的表面擦拭干净,用报纸包裹好,放到半阴的位置。期间定期喷水,避免它枯萎。

 %20 2、重新栽植

 %20 到了11月份左右,气温降低之后,要将它的球茎从报纸中取出,种到松软的新土之中。之后将它放于温暖处,适当遮光,并且经常喷水,一段时间后,它就能重新生长、开花了。

 %20 3、水分

 %20 水仙喜欢湿润环境,生长发育期对水分需求量大,需要及时补水,添加水。水仙一般都是水培的,还要注意水质,不可用硬水,否则容易出现生长不良,甚至是烂根情况。建议用河水,井水,纯净水。若用自来水,需要晾晒后才可用。

 %20 4、温度

 %20 水仙在生长期间喜欢凉爽的环境,但在后期对温度的要求升高,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8到20度之间。若是温度能稳定在20到24度之间,鳞茎会生长膨大。花芽分化期间温度最好在17到20度之间,不要超过25度。

漳州水仙和洋水仙的区别在哪?%20

漳州水仙和洋水仙的区别在哪? 秋季栽植球根花卉正当时,花友们也纷纷收拾出夏季空出的花盆,准备安排上一波秋季必养的花草,其中水仙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花以及年宵花,一直备受花友们的喜爱。而细心的花友们可能发现了,近两年潮流的风向标似乎悄然发生变化,大家纷纷养起了大花重瓣的“洋水仙”,花名一字之差,两者之间到底又有何区别?

水仙简介:

水仙也叫中国水仙,也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其中福建漳州地区又被称之为“水仙之乡”,当地培育的水仙种球世界有名。

洋水仙简介:

洋水仙也叫西洋水仙、黄水仙,只不过我国并非其原产地,优质种球多为欧洲国家漂洋过海而来。

1、共同点:

品种归属以及生长习性基本相同,都喜冷凉气候、忌高温,具有冷凉季节生长,春季开花的特性。不同的生长周期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略有不同,都可通过调节光照以及环境温度来调控花期。其鳞茎内都含有石蒜碱、水仙碱,都是有毒的球根花卉,处理种球后应及时洗手。上盆前种球都需要浸泡多菌灵溶液杀菌、防腐。上盆以后日常养护都比较简单,水培的方式应勤换水,土培则应避免浇水过勤以免积水烂球。

2、不同点:

中国水仙种球价格低廉,多以水培为主,生长周期较短,上盆后最快50天左右即可开花,但种球复花性不强,需要每年重新购买新的种球。洋水仙则以盆栽或地栽为主,种球价格相对较高,虽然生长周期较长,但是可以复花并分生子球,由于其具有夏季高温时期短暂休眠的特性,第二年才能复花。

漳州海边农业发展漳州休闲农业

漳州海边农业发展漳州休闲农业

今天给各位分享漳州海边农业发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漳州休闲农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漳州、宁德和三明到底谁会先发展为二线城市?为什么?
  • 2、漳州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 3、漳州开发区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呢
  • 4、漳州的经济概况
  • 5、长泰和龙海并入市区后,漳州是否有可能成为像福厦泉一样的强市?
  • 6、福建省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农产品的区位优势

本文不谈内地三明,只谈沿海。

福建沿海,本该都是发达的地方,却在省界的南北两端留下两个经济低洼地带,漳州与宁德,都是明显发展配不上沿海头衔的区域。

漳州宁德发展慢的原因很显然,省内既然有福州厦门两个主要城市,交流必然频繁,两地各种基础设施投资也是频繁,喂饱了内部两个城市才会考虑对接外部嘛。泉州莆田处于两城之间,也顺带躺着享受了基础设施投资的福利,高速公路,铁路,高铁,都是同一个顺序在进行,福厦先来,漳州汕头第二,宁德温州老末,无一例外。

再来谈谈漳州与宁德的发展情况,漳州发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完--漳州丢了20年,所有人家在大力发展工业化赚钱的前20年里,漳州人在埋头种地,主要的工业就是食品加工业。直到2000年左右才明白GDP是工业生产总值,不是农业生产总值,搞工业又被同城化忽悠了15年,现在应该是醒了,近十年来,漳州的发展有目共睹,漳州至少还能高速发展10年,赶上第一梯队后才会放缓。

宁德的情况又不太一样,宁德地理环境也是不差的,都有深水港口,漫长海岸线,比漳州少的就是华侨投资会少一些,核心原因还是市中心搬到蕉城,远离工业基础的福安,把宁德最薄弱的环节--交通劣势进一步放大了,内部一不流动,如果再没有外来投资搅动一下,宁德只能一潭死水,自身根本动不起来,福鼎勉强看着温州喂饱自己,其他地方只能眼巴巴的干等着。当然,目前也看到国家资本在投资宁德了,对宁德是极大的利好。

福建未来发展仍然看沿海各地,而福建发展速度增幅大不大,还得看南北这两个低洼地区给不给力。

而内地南三龙三地的发展,更多的是承接沿海的产业溢出,说是一个闽赣中介更适合,沿海都发展好了,大家也就真的好了。

当然,一定要排个名次的话,漳州发展趋势明显要远好于宁德,漳州未来目标是超越厦门,宁德未来目标是超越莆田龙岩,趋势都很明显,但都没那么容易。

必须漳州。直接用排除法,排除三明和宁德。三明和宁德GDP远远靠后,区域内没有大型集中产业,既没有起点优势,也没有后发之势。不要说能不能超过漳州,只要不被漳州甩开就好了。

再说漳州。首先是目前三个地市GDP最高的,已经接近厦门,GDP增速最近几年也是全省前列,估计很快会超过厦门,跻身全身第三。而且漳州作为厦门最重要的产业承接腹地,承接了越来越多的厦门产业,加上古雷的石化项目千亿产值的拉动,相信漳州会越来越好。

不是贬低三明和宁德,都是同一个省的,当然希望一起发展,只是该两市地理位置相对没有优势,发展速度估计比较慢。

最后,命题本来就有问题,无论漳州还是三明和宁德,近十年内都很难排进二线,毕竟厦门也只是二线而已。

我是宁德地区的,不看好宁德!

1.宁德市发展极不平衡,只关注占全地区人口16%的一个蕉城区,所有的资金、资源、项目全部投入到一个区去发展,使县域失去动力。

2.基础设施在福建是最落后的,机场没有,高速公路、铁路都是最落后的,连人口最多的福安市区,至今依然没有火车站。

3.经济基础本身不好,有四个贫困县刚脱帽,五个山区县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4.对县域经济不是扶持,而是掠夺和让其自生自灭:

如福安市湾坞工业区不锈钢等项目比较出色些,就想吞并;福安市甘棠工业集中区正威项目还没上马,就有人企图吞并到宁德。福安本是滨海城市,这些项目占福安财政收入近60%,又是在沿海一带,划走了福安的经济靠什么支撑?福安沿海划走了成了内陆山区,怎么发展?

福安电机原是国家、省级工业集群,也是宁德的支柱产业,如今,宁德重视的电池上去了,就抛开电机产业,甚至不支持,让其自生自灭。虽然当前市场走下坡,但年产上百亿的产业却爹不疼娘不爱。

福安市得力的领导都干不满两年就调走了,位于地区经济中心的市委书记连个常委都挂不上,全部跟着"一二三"“环三都澳"走。

县域难以发展,全地区就靠发展一个区能发展的好吗?

5.宁德市只辖一个区,只有40多万人口,凭你搞得再出色进入四线城市也很难,如今将乡镇的数据添油加醋,免强进入三线,还想进二线?只是画饼充饥而已!

要问中国城市哪家强?我就看中国城市大比拼

我是中国城市大比拼我来回答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可以说是全国模范省份了,福建沿海地区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那么在这片大地上福建还有那些城市非常有潜力成为“二线”城市呢?

第一个介绍的是“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漳州,他是海峡西岸城市之一,并且在生态方面,生态竞争力位居福建前列 ,在地理位置方面,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平原,地处“闽南金三角”可以说是带动了漳州的经济发展,并且,台胞三分之一祖籍漳州 。可以说是“二线”城市中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了

第二个城市市宁德市,别称闽东,在经济发展方面,201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4.3%。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964元,比上年增长4.7%。可以说是非常有潜力的一个城市,不过城市化建设依旧是宁德市的主要工作,不过宁德也是离“二线城市”越来越近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的三明市,福建地级市,并且福建省还把三明市建设成为福建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城市,今后的经济发展非常的快速,并且三明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种79个等等,所以三明市的发展大有前途,远远超过其他城市,而且在2017年,三明GDP2136.06亿元,比2016年增长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440元可以发现“二线城市”三明市,将会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那么谁才会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在漳州市、宁德市和三明市之间选择一个率先晋升的二线城市,我投漳州市。

三明市首先被排除

三明市作为福建省“内陆”城市,在福建个城市来说属于地大物博,经济增长迅猛,但是毕竟经济底子差,基础薄弱,作为我的老家,我深知,目前三明市多山区,想超越漳州和宁德,比较难。

漳州市VS宁德市

漳州市是闽南地区经济最弱的一座城市,泉州市GDP排名全省第一,厦门是排名全省第三。但是漳州市的发展潜力巨大。而宁德市这几年经济增速让人眼前一亮,先对比一下两座城市基本数据。

1、漳州市面积1.26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516万,2019年GDP为4741.83亿元。

2、宁德市面积1.34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291万,2019年GDP为2451.70亿元。

两座城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宁德位于福建最北部沿海城市,漳州作为福建最南部沿海城市。面积相当,漳州常住人口比宁德多200多万,经济几乎是宁德的两倍。漳州和宁德的 旅游 资源也是很丰富的。在很多基本数据方面,两座城市非常接近。

不过个人觉得,漳州总体经济大幅领先于宁德,再加上位于“闽南金三角”区域,特别是厦门经济的发展更有力地带动了漳州的发展,漳州可谓是厦门的“后花园”和“后厨”,漳州源源不断地为厦门供应物质,厦门不断消化漳州生产。闽南经济体势头很猛,未来不可估量。

漳州和宁德未来谁将胜出,时间会给我们正确答案。

漳州市

宁德市

三明市

那必须漳州啊,19998起的房价试问有多少二线没的城市有这放假

01漳州

漳州只是在回归福建前三的地位,改革开放初20年,漳州农业立市,现在固投,工业高速增长,只是弥补福厦泉差距罢了。

虽然都在闽西南,但是漳州和厦门关系近一点。这些年厦门重工外迁,漳州的GDP就跟着突飞猛进。原则上漳州还是得抱厦门的腿,目前。

而且漳州在海边,平原很大(在福建),长期看也更有发展。

02宁德

宁德经济总量并不是长期在福建靠后,曾经以农业为主的年代1950-1978,宁德的经济总量在福建能排前三。

宁德过去一年的成绩十分亮眼,福建省考核的12项主要经济指标,宁德有6项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有9项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03三明

三明原本就是作为福建的战略后方设立的,当时迁了不少人去建设三明,当地人口少得可怜,久而久之就没有什么方言人口了。

三明人才流失严重,农业发展为主,结构单一,局限性太大。

三明都快成5线城市了 还发展2线 想想就好笑

很明显只要漳州把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发展起来了,那么漳州的GDP绝对超过厦门很多那时候成为2线城市就水到渠成了

这个问题,作为漳州本地人表示无所谓。因为这几年我们漳州城市在几任市委书记,市长的规划下,发展得不错。特别是前任檀云坤市委书记规划“五湖四海”,我们城市景观变得越来越好,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安逸,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幸福。这样就非常不错了,谁还会在乎什么二线城市。日子过得好,这就是老百姓的期许。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漳州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失去了优势,其生产效益日趋下降,竞争空间不断缩小。农业工业化是解决当前的一系列制约漳州农业发展和农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用工业化的理念引导农业生产,并指导农业发展,从而加快漳州传统农业向农业工业化进程的思路。

因为目前年缺乏人气,基础设施厦漳跨海大桥、港尾铁路、海底隧道、招银高速等项目正在推进建设中,大型项目还处前期阶段,如人工岛、四区项目,旧村改造步伐不快,厦门港政策南移未全部到位,其他配套还没跟上,政府执行力偏弱,执法力度不够等等。

2015年漳州全市生产总值2766.6亿元,增长11.5%,增幅连续3年位居福建第一、经济总量居全省前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34.8亿元,增长16%;公共财政总收入274.75亿元,增长4.14%;2013年漳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5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0元,增长11%;全市旅游总收入165亿元,增长16%,新增4A级景区1家。

2012年财政总收入205.48亿元,全年财政支出220.93亿元,增长21.1%,其中,教育支出41.12亿元,科学技术支出3.0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41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8.66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29.3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25.7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12.63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6.9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下同)1444.09亿元,农户投资42.82亿元。全年在建项目投资完成1189.6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54.49亿元。全年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03.01万平方米,其中,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64.3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51.2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96.87亿元。投资超百亿元项目5个,投资10亿元以上生产性项目38个。在建高速公路里程348公里。 现状

漳州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基地,2012年漳州市被国际蘑菇学会授予“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的称号。 成为了全球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2012年全年,漳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58.85亿元。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75.75万亩,粮食产量70.26万吨。水果产量272.66万吨。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10.81万亩。林业产值16.86亿元。全年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46.95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更新总面积17.7万亩。全年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3万亩(含非规划林地造林8.23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7.82万亩,防护林面积5.1万亩;完成幼林抚育实际面积143.9万亩;成林抚育面积35.8万亩。人工迹地更新面积4.70万亩。牧业产值60.71亿元,肉类总产量27.92万吨。年末生猪存栏211.08万头;生猪出栏315.88万头。禽蛋产量2.29万吨。渔业产值185.51亿元。全年水产品总量154.40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29.60万吨,淡水产品产量24.80万吨。

2012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绿标产品10个、有机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28个。年末全市有拖拉机12692台,其中大中型234台,小型方向盘式853台。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07.31万千瓦。其中,种植业机械动力64.92万千瓦;渔业机械动力60.19万千瓦;运输机械动力36.09万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15.80万千瓦。

发展历史

唐代建州之初,刺史陈元光即提出“劝农重本”的方针,招徕流亡百姓,着力推广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唐军在漳江上游修建一座可灌千余亩良田的军陂,推广牛耕水耨,逐步改变土著居民刀耕火种的旧习。因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一些地区实行水稻早晚两季连作,出现“嘉禾两度新”的景象。至天宝年间(742-756)已有5846户,1.794万人。唐贞元二年(786)州治移至龙溪县后,漳州地域进一步开发。

入宋,漳州由于地处东南一隅,战祸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人口增至2.4万多;熙宁六年(1073)增至10万多;淳祐间又增至16万多。300年间,人口增加近6倍,正是“民生日繁,鸟兽避迹”。人口迅速发展,耕地扩大势在必然。宋哲宗时,沿海平原地区兴起围垦辟荒之风,时龙溪县都官谢伯宜在八、九都围海成田,后陈太保(名香)引九十九坑水灌溉,使斥卤之区成为良田。此后,开渠筑陂接二连三,内地山区也大力营造梯田。水稻种植开始讲究精耕细作,并引进耐贫瘠、早成熟的占城稻。

明代是漳州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耕地进一步扩大,山区继续营造梯田,时人称之“地无旷土,人无遗力”。当时沿海围垦、兴修水利受到当局重视。漳州多任知府多有建树,其中姜谅任内就筑、修水利工程186处。由于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水稻两熟制普遍推广,洋田水稻年亩产可达七八百斤。同时还引进安南水稻良种,吕宋的甘薯和烟草也于此时传入漳州。

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入漳,郑成功军与之展开拉锯战,漳州成为主战场。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实行“迁海”政策,沿海三五十里内尽成弃土,以致漳州经济衰落。至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复界之后,经济才逐渐复苏。人民着力垦复和水利工程建设,并利用烟草梗埋在稻根下防治水稻病虫害,开科学治虫之先河。稻种有粳、秫、尖、香稻、白柳等。传统经济作物种类品系也有所增加,同时还引进檨仔(芒果)、波罗蜜、王梨(菠萝)、番木瓜、莉茇(番石榴)等。

新中国成立后,全民大办农业,大力兴修水利。50年代修建南溪、江东等灌溉万亩以上的引水工程;以后逐步展开引水、蓄水、防汛、排涝等配套工程建设;90年代兴修大型蓄水工程峰头水库和一些跨县的大型引水工程,从而保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87%。与此同时,又大搞农田建设和品种改良。50年代抓低产田改造,推广良种南特号、陆财号;60年代抓土地平整,辟荒围垦和实施品种矮化;80年代兴起吨粮田建设,推广杂交水稻,粮食呈现高产、稳产态势。1956年龙溪、海澄两县首先实现亩产千斤稻县,1989年龙海县又率先实现亩产吨粮县。80年代全省建立13个商品粮基地县,漳州占有5个县。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围海造田19万多亩,相当于海岸正面宽度向海推进1公里,但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经济建设和其他用地,至1990年人均耕地紧缩为0.62亩。为摆脱人多地少的困境,必须大力发展高优农业,加快种植结构调整。90年代初,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地实施“向山海进军、发展‘两水’(水果、水产)”,农业由传统单一型向综合开发发展,由分散、零星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学化过渡。特别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漳州为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之后,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形成了漳州芦柑、天宝香蕉、九湖荔枝、琯溪蜜柚,以及漳州水仙花等名牌水果、花卉基地。“八五”期间,漳州以占福建13.7%的耕地和8%的山地、滩涂,产出占全省15%的粮食、47%的甘蔗、22%的油料、41%的水果和17%的水产品。

80年代,针对国际市场需求,东山、漳浦大面积种植芦笋,各县也种植反季节蔬菜和培植错开登场季节的新品种水果。同时大力种植蘑菇、金针菇、凤尾菇等食用菌,其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国四分之一。水产养殖也日趋多样化,漳 浦县于1980年底成为全省最大的对虾养殖基地。此外,还引进、驯养华贵栉孔扇贝、鲍鱼、西施舌(海蚌)等。199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57.2亿元,粮食总产150万吨,水果总产135万吨,海、淡水养殖57万亩,水产品总产96.2万吨,种植蔬菜96万亩,造林12.7万亩。漳州水果、水产品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蘑菇、芦笋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五大防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农村三大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全市有9个县(市、区)通过省级小康县验收,贫困人口脱贫率达85%以上,造福工程完成80%以上。特别是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进展顺利,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经国家三部委批准已挂牌运作。 现状

漳州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 、国家级台商投资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2012年全年漳州实现工业增加值825.07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750.21亿元。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98.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8.8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42.64亿元。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47.88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04.22亿元,安装工程产值42.54亿元,实现竣工产值156.75亿元。

1、主要开发区

漳州市区及龙海:漳州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区 、漳州龙文工业开发区、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漳州台商投资区(国家级) 、漳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漳 浦县: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大南坂工业园区、赤湖工业区、绥安工业区、旧镇工业园区、金浦工业园区

云霄县:云霄云陵开发区 、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

东山县: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诏安县:闽粤边界贸易加工区、金都工业集中区、诏安工业园区

平和县;平和工业园区

南靖县:金山开发区、靖城工业区、三卞开发区、丰田开发区、大房开发区

华安县:华安经济开发区

长泰县:长泰经济开发区

2、发展历史

宋朝时,由于大量种植绿皮荚蔗,制糖业迅速发展,时漳州号称“八州糖王”。纺织业发展也很快,陈洪进割据漳、泉时,年贡葛布2万匹。此外漳州还能制造泛海大船和单一色彩的上釉瓷器。从景泰至万历间(1450-1619),海外航线发展到47个国家和地区。由此促进了漳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丝则取诸浙西”,“苎则取之江右,棉则取之上海”,加工成漳绒、漳纱、漳绢和土潞绸,以漳州名牌销往海外。制糖业发明了榨车,提高榨蔗效率,并生产出白砂糖、冰糖、角糖等新产品。时糖以及瓷器、茶、果品、铁器、药材、纸等都是走俏商品,除远销东南亚外,内销也很旺盛,有“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之繁荣景象。生产方式也突破家庭副业的格局,出现了作坊和工场,呈现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复界之后,经济才逐渐复苏。纺织业恢复较快,相继创办了许多染坊,染色丰富多彩。“神州妙药”片仔癀和“品重珍珠”的八宝印泥也相继问世,并与水仙花一道成为漳州名产,畅销海内外。

1949年漳州地区工业产值2.55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起食品、纺织、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电子、橡胶等产业,但由于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未能重点投资,故产业档次不高。改革开放后,竞争日趋激烈,工业生产此起彼伏,呈波浪式涌进现象。进入90年代,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工业,振兴漳州经济”,实行倾斜政策,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出现“二位数三同步”增长。产销两旺的产品有农用运输车、关节轴承、内燃机等21种产品。工业内部结构由以往以全民所有制为主转向三资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的联动发展。至1994年,“三资”、国有和集体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4%、29%和27%。保持长盛不衰的除传统产品片仔癀、八宝印泥外,新产品有万利达家电、科华不间断电源、市轴承厂的关节轴承及一些乡镇企业的食用产品。199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6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6.9%,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步伐也日益加快。双菱集团股票上市,龙溪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漳州糖厂为核心的福建糖业集团挂牌运作,龙溪机器厂等一批企业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正在实施。同时,抓紧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经国家和省政府批准,漳州市设立12个重点开发区,开发35.72平方公里,引进项目900多个,合同外资27亿美元,实际到资13亿美元,开发区已成为漳州市利用外资的载体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乡镇企业在90年代发展最快,成效最大,实现了从“草根工业”到“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跨跃。全市乡镇企业总值1991年35.36亿元,1994年为216.39亿元,1997年达630.96亿元。至1997年,全市企业总数达141372家,职工总人数为711771人。其中集体企业8515家、私有企业19380家、个体户113477家。外向型乡镇企业也取得突破性进展。80年代全市几乎没有一家乡镇“三资”企业。1995年,全市已拥有乡镇“三资”企业713家,合同外资额12.57亿美元,实际到资5.1亿美元,其中已投产411家,年创产值55亿元。1997年,全市乡镇三资企业产值达101.46亿元。

2012年,漳州第三产业增加值729.64亿元,增长10.0%。漳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06亿元。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211.00亿元,限额以下零售额410.06亿元;城镇零售额560.57亿元,乡村零售额60.49亿元。海关统计进出口总值98.31亿美元,其中出口69.91亿美元,进口28.40亿美元。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29个,其中,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60个(包括增资12个)。新批利用外资项目注册合同外资1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下同)8.90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主要来自台湾和香港,其中,台资项目72个(包括第三地),验资到资3.83亿美元,香港项目34个,验资到资3.38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中第二产业项目86个,验资到资7.31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86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67万美元,对外派出劳务人员999人。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1.59亿元。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161.2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9.58万标箱。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2.23亿元。其中,邮政业(包含速递)业务总量4.22亿元,电信业务总量48.01亿元。全市邮政业(包含速递)业务总收入4.73亿元。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88.49万户,移动电话477.08万户,宽带网用户72.31万户。201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380.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3.15亿元,其中国内游客1347.5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8.70亿元,入境游客33.0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29亿美元。摄制《市长带你游》,积极参加全省旅游促销活动,引进北京首旅集团开发建设南靖土楼景区,灵通山获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桥上书屋”入选全球八大环保建筑。

(图册资料来源于政府官网 )

漳州海边农业发展我认为长泰和龙海并入漳州市区后非常有可能推动漳州成为福厦泉一样漳州海边农业发展的强市[加油]

首先,我们要来漳州海边农业发展了解一下漳州落后的现状是由于当初漳州市确立了农业立市的总方针,几乎所有县都朝着农业方向发展。长泰的芦柑,南靖的香蕉,平和的柚子,诏安的青梅,云霄的枇杷,还有龙海的食品加工。可惜的是,农业立市并没有给漳州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大部分农作物的种植是低附加值的初级阶段,只有龙海的食品加工附加值稍微高一些。因此这几十年漳州的发展一直滞后。

再看现在,漳州已经转变了发展观念,早早提出“抓大工业,大抓工业”的口号,各个县区都引进了大量的工业企业,近几年漳州市的GDP增速也一直名列前茅。

再者,以往漳州市区的吸引力不够,人才和企业容易被附近城市虹吸,原因就在于市区太小,没有构建强有力的市区。如今将长泰和龙海纳入市区版图,面积、人口和财政大增,有更多的能力统筹建设200百万人口的城市新格局,这样才能吸引很多的人才和企业留在漳州,推高GDP的增长,然后又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进驻,以此良性循环[加油]

不可能。相反如果龙海长泰并入厦门不但可以做大做强厦门更能快速提升龙海长泰两县市的经济大发展。俗话说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

漳州,当年失去了机场这一大机遇,让厦门得了大便宜。现在扩大市区,是保身,也是立命,希望能补回失去的,好好发展,毕竟,这方土地,浪费了可惜!

我的预测是该怎样还怎样。

理由一:这两区以前就隶属漳州。两区虽然并入市区,在教育、医疗、交通方面会有显著变化,留有想象空间的就是房地产。已经有很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讲故事,因为区划调整,因这两个区紧邻厦门,让漳州城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厦门后花园。厦门位居全国第四的高房价,已经越来越成为有钱人的天堂,退而求其次,选择在漳州买房,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问题是,长泰和角美都已经过渡开发,漳州港房价已腰斩,角美房价也在跌价,难道龙海和长泰变区之后就能宜居了漳州海边农业发展?龙文区经过10多年建设,实验中学也在龙文,住惯了芗城区的人还是不习惯住龙文啊!还是因为冷清。

理由二:漳州是以农业为支柱的城市。财政没钱,2020年税收减收36亿,以280亿跌至全省第五,减幅11.3%,退居龙岩之后。福建各市与其他省最大的不同就是单打独斗,这与他们不断迁徙有关。福州这些年打造数字福州、海上福州、平台福州,成为经济新亮点。泉州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厦门以国有企业为龙头,发展一带一路、影视基地,借助金鸡百花奖长期落户厦门为契机,立志把厦门打造成中国戛纳电影节。漳州呢漳州海边农业发展?除了农业,现在依托石化产业群。这……,一言难尽啊!

原本就是漳州辖区下面的县市,无非改个名字而已,长泰区,龙海区,对漳州市区而言,显然是区域面积扩大,经济收入增加,但是对整个漳州地区来说,效果似乎没那么明显吧!别的不说,看看福厦泉的外来人口有多少,再看看漳州的外来者人口又有多少,吸引不来一定数量的外来人口,想说经济有多发达的,可信度太低!发展经济,需要招商引资,或者发展地域经济,有强的产业链条,而发展这些东西,就必须有良好干净的创就业环境……

想要赶上福厦泉,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引进新的项目,如果不解决根本问题,那么即使把其它八县全部列入漳州市区,那又能强多少呢?更不用说赶上福厦泉了……

漳州能不能成为强市跟长泰和龙海变成区有什么关系?漳州想效仿福州,扩大城区城区面积,但是一没有福州的政策、二没有福州的产业体系,更要命的是漳州的发展意识,加上厦门的虹吸效应,个人觉得变化不会太大。

倒不如大大方方的把长泰让给厦门。厦门对漳州的带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角美、龙海这些和厦门接壤的地区就是证明。长泰如果划入厦门,厦门借助特区优势,纵深发展,这样加大了漳州和厦门的接壤面积,和厦门的融合也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对漳州的带动自然也显而易见。

片子癀总市值超过2000亿了,正朝三千亿五千亿前进,漳州市ZF控股超50%,接下来古雷化工云霄核电也很快投产,漳州超过厦门是很容易的,厦门现在要考虑能不能保住第四位,毕竟宁德发展太快了,十年内可能也会超过厦门,那就尴尬了。

有可呢能!现在要做的事是做强做大中心城市,加快城区道路互联互通,经济财政有古雷的工业云霄的核电加持,十年内肯定能有质的飞跃!第二步合并芗城龙文为单独一个区,成立角美区可划紫泥镇和靠龙文的一小部分榜山镇(江东部分),这样就形成连片的城市发展带。未来可期!个人见解。大家有更合适的想法来评论区讨论留言。谢谢![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福建只有一种未来:

做强厦门,推进闽南一体化,建成一线都市圈,抵抗北上广深虹吸,避免全盘边缘化。

除此以外的任何未来都是笑话。

如果没有厦门,漳州泉州就是第二个潮汕。

做强盆地,那叫舍本逐末!

超过厦门是必然的,福泉太难了。起码十年没希望。

太难了吧 怪不得没人回答呢

标签:漳州   发展   亿元   宁德   厦门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行情趋势”,查年更多中药材价格、行情分析、后市预测、药材功效、偏方、收购信息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联系我们

电话(微信):1821528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