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药材种植指南

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有哪些近两年农业政策(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汇总农业政策 2021)

来源:http://1zy.cn/ 作者:http://1zy.cn/ 发表于:2023-11-12 14:41:16 人围观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第一中药材网(1zy.cn)搜集、整理了:本文《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有哪些近两年农业政策(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汇总农业政策 2021)》,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中药材种植指南请查看:中药材种植指南

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有哪些近两年农业政策

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有哪些近两年农业政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有哪些,以及近两年农业政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央近来出台了哪些稳定和强化扶持发展农业的政策?
  • 2、近年中央有关“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有哪些...
  • 3、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有哪些?
  • 4、中国政府自2000年以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主要有哪些

近年来,中央连续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扶持发展农业的政策。这主要是:

2004年,中央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政策意见》,主要是“两减免、三补贴”,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农民直接得到实惠451亿元。

2005年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再次做出承诺: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这承诺句句都有实实在在的含金量:要加大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重点向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倾斜;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要提高补贴水平,大幅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实行转移支付;加大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对农村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等。

2006年中央更是加大了支农力度,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未来5年科学发展的首要方略,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因此,在2006年的一号文件中,将会使农民从更多的方面得到实惠。如2006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如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再如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如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等等。

中国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7个文件一脉相承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有哪些,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同时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有哪些,各个文件又根据当时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有哪些的具体形势提出针对性措施。下面将2004年至2010年的7个“一号文件”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以及提出的具体要求列举如下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有哪些: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从而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问题依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始终坚持。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对目前三农问题的判断:中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有:

1.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各级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将合作社纳入税务登记系统,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

2.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3.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

4.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中国政府自2000年以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有:

1、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出了贡献。

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汇总农业政策 2021

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汇总农业政策 2021

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汇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业政策 202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央近来出台了哪些稳定和强化扶持发展农业的政策?
  • 2、近年中央有关“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有哪些...
  • 3、中国政府自2000年以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主要有哪些
  • 4、近年国家出台了哪些利农政策?
  • 5、国家农业政策有哪些

近年来,中央连续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扶持发展农业的政策。这主要是:

2004年,中央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政策意见》,主要是“两减免、三补贴”,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农民直接得到实惠451亿元。

2005年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再次做出承诺: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这承诺句句都有实实在在的含金量:要加大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重点向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倾斜;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要提高补贴水平,大幅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实行转移支付;加大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对农村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等。

2006年中央更是加大了支农力度,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未来5年科学发展的首要方略,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因此,在2006年的一号文件中,将会使农民从更多的方面得到实惠。如2006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如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再如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如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等等。

中国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7个文件一脉相承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汇总,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同时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汇总,各个文件又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提出针对性措施。下面将2004年至2010年的7个“一号文件”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以及提出的具体要求列举如下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汇总: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从而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问题依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始终坚持。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对目前三农问题的判断:中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中国政府自2000年以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有:

1、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出了贡献。

2、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为主题。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确立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为加快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作出了贡献。

3、 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体系工程。既要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营造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等基本支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要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增长幅度不断加大。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全面实施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汇总,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农民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

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下发了5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力地支撑了农民收入增长。2006年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总投入是3397亿元,2007年在这个基础上预算增加了800多亿元。而在今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预算有望增加超过千亿元。此外,取消农业税、特产税、牧业税和屠宰税,比税改前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00亿元。

同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对解决农民工工资待遇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收入和生活得到保证。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农业历年政策文件汇总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6年的43.02%,这说明农民在购买各类服务及非食品类商品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成效,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在农村得到大力推行,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成本进一步降低,农村消费市场逐步活跃,农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大加强了各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国家还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新制度实施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大量增加,农村中小学运转水平大幅度提高,教育乱收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农民的教育负担大为减轻。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去年前三季度,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覆盖面85.53%,参加人口达7.26亿人,参合率85.96%。“新农合”累计受益超过2.63亿人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国务院去年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目前全国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保障低保对象已达3000万人。

此外,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民生活也更加方便了。中央政府每年拨款60多亿元用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国总体计划为此投入600多亿元。

农业原料利用技术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农业原料利用技术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业原料利用技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农业秸秆如何合理利用呢
  • 2、请问现在最新的玉米秸秆深加工技术是什么
  • 3、请举例说明农业固体废弃物如何利用?
  • 4、农作物秸秆如何利用

因作物成熟过程中植株体内的养分向种子或果实集中,所以秸秆中剩余的可消化营养成分很少,大部分为不可消化或难消化的成分,如纤维素、木质素等。奶牛可以少量利用秸秆。为了提高秸秆的消化利用率、适口性和采食量,秸秆饲用前常进行处理。一般的处理方式有:①切短、粉碎、浸泡、蒸煮等物理方法,以改变秸秆的物理性状,提高奶牛对秸秆的利用率和采食量;②氨化、碱化等化学方法,碱化用氢氧化钠和石灰水等浸泡,氨化用液氨、氨水、尿素、碳氨等处理,以软化秸秆,提高适口性和消化率;③微贮等生物的方法,用微生物来分解秸秆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以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

我国农村秸秆尤其是玉米秸秆产量十分巨大。利用农产品废弃玉米秸秆进行简单加工及深加工可以提高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现在这类新技术、新方法有很多。我首先对玉米秸秆两种简单加工方法,即畜禽饲喂揉丝新技术,温室无土育苗基质制作新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然后又对利用玉米秸秆进行深加工的四项新技术进行了介绍:

1、秸秆气化及气化发电新技术。

2、制作全降解餐具及全降解包装袋新技术。

3、畜禽生物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新技术。

4、皮穰分离造纸、人造板、饲料、木糖生产新技术。通过这些新技术达到最少的投入最大的产出,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尽快实现集约化、产业化、工业化。

我国目前秸秆总产量近6亿吨。利用率仅约为33%,经过简单加工和深加工处理利用的占原始总量不足1%。尤其是我国中部地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小麦玉米轮作地区种小麦时,玉米秸秆就地焚烧黑烟滚滚遮天蔽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影响航空和公路交通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玉米秸秆资源数量巨大,生产加工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玉米秸秆是农作物的重要副产品,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今后随着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秸秆的加工利用必将快速发展。

1、玉米秸秆简单加工新技术

这里我们分析两项玉米秸秆简单加工新技术:一是牛羊等饲草禽畜饲喂玉米秸秆揉丝加工新技术,二是温室育苗无土栽培玉米秸秆基质加工新技术。这两项技术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制作容易、实用效果好、经济效益显著非常受农民欢迎。

1.1 牛羊等食草禽畜饲喂玉米秸秆揉丝加工新技术

目前在我国广大的农区尤其是玉米产区,使用机器对玉米秸秆进行揉搓处理饲喂食草型畜禽。这种简便的揉搓加工技术是最近几年出现又迅速普及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及非常适宜的实用性。它不仅可以将不同含水率的秸秆加工后直接饲喂,而且经揉搓后的秸秆为柔软蓬松的丝状物,可以改变适口性,有益牲畜消化,另外还有利于进行其他生产加工。根据用户生产的实际需要,生产厂家研制出了一大批各式各样的揉搓加工设备。尤其是其中有一种小型的揉搓、粉碎、铡切三用机最具代表性。这种小型机以单项照明电为动力电,是集揉搓、粉碎、铡草为一身的多功能设备,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因其造价低、功能多、适用性好、实用性强倍受农区饲养户的欢迎,也成了他们离不开的好帮手。

1.2 温室育苗无土栽培玉米秸秆基质加工新技术

过去进行温室育苗无土栽培的机质,主料需要外购,是一项即花钱又费事的工作。在农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采用玉米秸秆加工温室育苗无土栽培基质获得成功。这项加工新技术,主料是玉米秸秆取自身边不用花钱。它的加工工艺是用三用机将玉米秸秆铡搓成小碎块,然后进行常规的消毒灭菌处理,再根据玉米秸秆的特点和实际生产需要,添加定量的料剂进行充分的搅伴后,按发酵要求进行发酵处理。这项技术经济、省事、好掌握。

2、秸秆深加工新技术

对玉米秸秆进行深度变性加工及重复多层次加工达到废弃物高效利用,获得高附加值,以相对低的投入获得高的产出和回报率。我们将讨论以下四项深加工新技术。

2.1 秸秆气化工程技术与气化发电新技术

2.1.1 玉米秸秆气化与气化发电的意义

利用玉米秸秆气化与气化发电,可解决大量农业废弃物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秸秆气化工程将普通废弃玉米秸秆变成清洁的燃气,解决农户日常燃用和冬季采暖节能、利废、环保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秸秆气化发电以玉米秸秆为生产原料,投资较小,容易实现,尤其是距输电网较远的地方,入网投资大,供电困难,利用当地剩余弃用的玉米秸秆为原料气化发电,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将在改变偏远农村的落后面貌工作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1.2 玉米秸秆气化与气化发电过程

气化发电过程包括三步:一是气化,即将生物质原料变为气体燃料;二是气体净化,气化出来的气体带有一定的颗粒和焦油等有害成分,经过净化系统把这些杂质除去(前两步过程即气化工程制气的过程);三是发电,利用内燃机或燃气轮机把可燃气体中高品位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其余低品位热能由余热锅炉回收,再由蒸汽轮机发电。解决好这三方面的技术,使之协调运转是气化发电技术的关键。

2.1.3 玉米秸秆气化工程与气化发电工程装备系统

目前秸秆气化工程系统很多,已处于开发阶段,因此省去其讨论只介绍气化发电。气化发电采用流化床方式气化系统。为了了解秸秆气化发电工程装备系统的结构和性能特点。下面以1MW循环流化床秸秆气化发电系统为例讨论。

系统简介:本系统以玉米秸秆等做燃料。主要技术指标为:发电容量为1000KW。

技术路线:

生物质——气化——燃气净化——燃气发电——排气

其中燃气净化产生的废水经电凝聚处理后可循环使用或排放。

气化炉采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净化系统工程将除尘和除焦,包括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文氏管和水洗塔等,惯性除尘器兼有热回收作用。发电设备采用柴油机改装的发电机采用机组并联,整个系统由进料机构、燃气发生装置、燃气净化装置、燃气发电装置、控制装置、废水处理设备等部分组成。

2.2 玉米秸秆制作降解餐具及全降解包装袋新技术

利用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做全降解发泡餐具的技术与生产设备是绿色的技术与产业,为大量弃置的玉米秸秆找到了很好的出路。其意义还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对一次性快餐具的需求量愈来愈大,而我国目前使用的几乎都是EPS泡沫塑料快餐具,这种餐具大量弃掷,到处都是,形成了从所周知的“白色污染”。它的处理最让人头痛,埋入地下百年不烂,劣化了土壤;焚烧处理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而秸秆全降解发泡餐具原料来源广泛易得,成本低廉,防水阻油性能好,强度高,隔热性能好,可完全生物降解,生产过程无污染,替代EPS发泡工艺技术及JYK品牌设备导入绿色餐具生产领域,生产环保、节能、利废的绿色产品。

JYK秸秆全降解餐具成套设备是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同时添加由多种物质综合而成的辅助材料,经交联发泡成形,再经干燥、消毒等工序制成一次性可降解发泡餐具。通过更换主机模具,可生产出各种规格的一次性碗、盘、杯、碟、快餐盒、蛋糕盒、方便面盒等绿色餐饮具。

生产配套设备情况:

主机设备:有成型机,分双模气动成型机和双模机械自控成型机。配套设备:有粉碎机分片式和涡流式,有搅拌机分卧式和立式。有淋涂机分Ⅲ型和Ⅳ型。有干燥机分气流式和滚筒式。

全降解包装袋新技术与前者机理相同,机械简单生产容易略去讨论。

2.3 生物秸秆颗粒全价饲料制作新技术

生物秸秆颗粒全价饲料制作新技术是借助生物、化学的双重作用,把秸秆转化为高营养、高效能的生物饲料。可以代替部分粮食饲料喂养牲畜,一般可降低饲养成本30%。农作物秸秆粗纤维含量高,难以被动物消化吸收,可利用养分少,适口性差,在饲料分类学上归为粗饲料。生化工程秸秆饲料的技术原理是利用最新生物工程技术成果,培育出的工程菌。这种工程菌是在自然条件下能迅速繁殖并高效分泌纤维分解酶的生物菌。这些霉菌、担子菌、细菌在相关化学物质的中和作用下,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处理,改变了秸秆的物理化学性质。其所含的粗纤维降解为动物容易消耗吸收的单糖、双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了饲料的消化吸收率,起到了饲料机械起不到的深度生化加工作用。同时在秸秆生物处理过程中还产生并积累大量营养丰富的微生物菌体蛋白及其它有用的代谢产物。如有机酸、醇、醛、酯、维生素、抗生素、微量元素等,使饲料变软变香营养增加。它还含有多种消化酶及多种促进生长因子,能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发育。有些代谢产物对饲料还具有防腐作用。

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秸秆生物原料,按配方软件混拌出秸秆全价生物原料,再用最新的颗粒生产设备加工颗粒饲料。在制粒过程中,自动升温糊化、熟化能较好的保持原料中各种营养成分不受损失,并有效的杀灭沙门氏菌等各种有害菌,秸秆添加比例大。该设备可一次完成制粒成型,生产出多种优质全价秸秆颗粒饲料。目前饲料颗粒成型机的生产厂家很多,根据制粒机理的不同有平模型、环模型和模压型等,而又针对其生产效率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系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养殖数量、生产规模、加工类型选用不同的颗粒饲料加工设备。饲料颗粒化是世界饲料工业发展方向,秸秆生物颗粒饲料特点如下:

⑴、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动物采食量大。

⑵、制粒升温糊化熟化,有利于动物消化,又有灭菌功能。

⑶、饲料密度增大,体积明显减少,便于存储运输。

⑷、防止挑食,减少浪费,避免粉尘损失杜绝饲料板结。

生物秸秆颗粒全价饲料生产的工艺过程是:原料粉碎、生物发酵、按配方配制全价饲料、制粒成型(熟化、糊化、干燥、成型)、称量包装、产品出厂。

对应于上述工艺过程的设备配置是:秸秆粉碎机、发酵池、搅拌机、饲料颗粒机、磅秤加封袋机。

我们相信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农作物秸秆废弃的会越来越少,秸秆饲料的普及程度使用效果会越来越好。

2.4 玉米秸秆皮穰分离做原料进行深加工技术

将玉米秸秆经加工达到皮穰分离,再以分离后的皮、穰为原料分别进行产业化精深加工制成各种产品。玉米秸秆皮中主要含有木质纤维,而且其纤维强度高,韧性好,其性能指标高于稻、麦秸秆。玉米秸秆穰中含糖、粗蛋白、淀粉等营养成分多,其性能指标和质量也高于稻草和麦秸。因此将玉米秸秆皮穰分离后分别加工不同产品可拓宽应用领域,改善应用性能,提高利用价值。现有玉米秸秆皮穰分离机,可将玉米秸秆皮穰一次分离开。其原理是机具轮组夹住秸秆向前直线送料,利用悬于秸秆轴线上方的契形展刀将秸杆的上腹剖开,再由旋钻刀具将秸穰从腹中旋钻分离掉。

工艺过程:

选料——上料——剖分——钻穰——打捆(装袋)

2.4.1、玉米秸皮在造纸行业的应用

由于造纸原料的紧张以及新原料的开发加工技术的发展,秸秆已逐渐被开发利用。玉米秸在纤维强度、韧性、价廉等方面要优于其它秸秆,因而为造纸行业所青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制成的浆液粘度较大,技术上增加了难度;二是出浆率较低,一般出浆率只有25%左右。三是生产中投入的辅料量增多,成本增加,效益下降。用玉米秸皮做原料可极大地改善其应用性能,由于纤维成分主要存在于玉米秸的外皮中,所以秸皮强度高,韧性好,近似苇子,是制作纸张的较好原料,其工艺和原辅料配方应与苇子一样。目前应用玉米秸皮生产出的35g、50g有光纸的各项质量指标基本上与苇浆纸相同,出浆率达41%。

2.4.2 玉米秸皮在人造板行业的应用

以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玉米秸秆粉碎后制成的人造板,由于其中玉米秸穰的存在,使成品板吸水性强,遇潮湿易变形,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现在由于除去了含纤维较少的秸穰及叶,使原料质量有了根本的改观。成品板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玉米秸皮人造板与刨花板相比,具有表面光洁度好,美观大方,静曲强度和平面抗拉强度较高等优点,可在很多领域里广泛应用。可做地板、天花板、隔墙板及家具等。

2.4.3 玉米秸穰在饲料生产上的应用

玉米秸穰中蛋白质、淀粉和糖类的含量之高是稻草、麦秸等无法与之相比的,所以在饲料生产上玉米秸的皮穰分离是其质量提高的一项主要措施。用整株或铡断的玉米秸秆喂牛,牛只吃些梢叶,粗秆部分皆剩下,牛增重低,饲养周期长,属于低效益维持状态。采用玉米秸穰饲料喂牛,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牛增重快,饲料成本低,浪费少,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4.4 利用玉米秸穰生产木糖

木糖存在于半纤维及糖甙中,木糖可作为糖尿病人的甜味剂,其甜度约为蔗糖的70%。工业上,木糖及衍生物在化工、医药、制革等工业部门应用广泛。

我国是玉米生产的大国,可以利用玉米秸穰生产木糖,这样就可以除去大部分木质素及纤维素有效地提高成品收率。秸穰在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其中的多缩戊糖水解生成木糖:(C5H8O4)n+nH2O nC5H10O5。木糖经过一系列合理有效的生产过程,制备成纯度大于98%的木糖晶体。其工艺流程如下:

原料预处理——水解反应——脱色、除酸、去杂——蒸发结晶——离心干燥

木糖是一种用途广泛,可以出口创汇的产品,利用玉米秸穰生产木糖,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附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大幅再增值。

废弃玉米秸秆做生产原料进行产业化加工的门类有很多,应用的面也很广,产生的效益也非常大,上面介绍的各项技术是从产业化生产角度提出并讨论的。但就每一个农户而言,都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行之有效地进行玉米秸秆的利用。当大多数农户都掌握了这类加工技术,大多数的玉米秸秆都进行加工和深加工,我们的农民兄弟就会普遍致富,农村的面貌就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农业就会向现代化大步前进。

农业固体废物一般有三种,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农业废旧地膜,不同的废弃物有不同的利用方式。

对于秸秆一般有四种利用方式:1.直接燃烧技术、2.热解——气化利用技术、3.固化、炭化利用技术4.液化技术

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利用方式:1.有机固废发酵制造有机肥技术2.沼气发酵法与垃圾的厌氧发酵制气技术3.焚烧回收热能技术

农业废旧地膜利用技术:1.焚烧回收热能技术、2.农业废旧地膜的还原油化技术

[img]

标签:农业   农村   农民   发展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百草通”,查年更多中药材价格、行情分析、后市预测、药材功效、偏方、收购信息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联系我们

电话(微信):1821528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