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药材种植指南
农业失传的技术农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农业失传的技术成就农业获得的成就)
第一中药材网(1zy.cn)搜集、整理了:本文《农业失传的技术农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农业失传的技术成就农业获得的成就)》,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中药材种植指南请查看:中药材种植指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农业失传的技术,以及农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了种地这份工作走向城市,为我国的城市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打工也可以为自己带来很多的经济收益,那么很多人就会想,这么多农民不再种地,那我国的农作物发展岂不是受到了打击,将来会不会导致没有人会种地。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在我国无论是什么行业都显示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都是在进步和变得更加科学,下面我来详细的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国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的带领下,农作物在一代又一代的进化,不断的研制出更加高产优质的农作物,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不断的增收,原因就是新的品种最后得到的收货是原来的好几倍,所以我们也不需要太多的人去种地,但是我国的粮食产量不但不会降低,还会逐年稳步增加,这是从根源上节省了劳动力,让更少的人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其次是一个过程的科学化简单化,大家都知道在以前我们种地是要靠动物耕种,最后还要靠天吃饭,效率低下不说还比较看运气,但现在各种大型机械的诞生,取代了许多的劳动力,原来几十个人可以干的活,现在可能只需要一个人和一堆机械就可以轻松完成,而且随着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发展,我们终于可以不用看天的脸色了,所以需要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种地的人永远不会消失,但会越来越少,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这代表着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技术越来越先进。 一.木匠。细心的朋友们一定会发现,除了在农村建造的房屋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而桌椅、长凳等家具也都是用木头做的。这就产生了木匠,他们可以制作各种家具,也可以建造梁,桥和其他与木头有关的东西。但是现在有这么多的材料,人们有这么多的选择,很少有人使用木材来建造房子或做其他东西。 二.篾匠。各种技术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应用和普及,其中也包括传统手工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塑料制品,极大地取代了米制产品,米制这一古老而传统的行业也面临着消失,虽然他们使用的材料都是竹子等植物,但生产速度缓慢且不耐用,逐渐失去了市场,行业中的产品产量开始下降。 三.炸玉米花。“炸玉米花”,这个70后,80后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以前农村没有零食吃,最爱吃的就是这个炸玉米花,从家里那一些玉米花给炸的人,然后就有零食吃了,现在这手艺也很少人会了,毕竟都有机器直接炸了,比这个要方便多了。 对于即将失传的手艺,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呢?首先,能工巧匠是“工匠精神”的身体力行者,在操作传统手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传统手艺人,重视传统手艺。其次,政府要有保护意识和财力投入,划定保护范围,给予传统手艺一定资金的奖励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开展交流活动。最后,巧借社会时代发展的大势进行有效传播,通过短视频,让更多手艺人被大众“发现”,被市场“发现”,也是重振传统工艺,令其发扬光大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传承传统手艺的重要方面。 只有我们做到了传承传统手艺,让中国的“国粹”发扬光大,传统手艺才能流传下去,发扬下去。 当然是竹编了,竹编应该算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手艺了,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竹编富含着中国汉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在农村,有许多厉害的手艺人。过去,他们曾红极一时,满足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也受到人们的尊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些传统手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可能,让人不免有些惋惜!图为“补锅”艺人。就是修补漏水的农村老铁锅。厉害吧? 手工补鞋子。看看这双手,您就知道有多辛苦。 “起刀磨剪子”。80后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声音,再熟悉不过了。 电影放映员,七八十年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人们的娱乐方式简单,看电影、看戏是人们最高的精神文化享受了。有时候为了看一场电影,要跑上几里的路程去附近的村子看。 掏耳朵。这个在四川和北京应该多一些。 这个我叫不上名字。就是将废弃的铁或者铝烧熔化,通过模具来制作盆子这类的厨具。据说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您想学吗? 这个叫“剃头”,就是现在的理发。用一种很锋利的刀子刮光头发。在农村老人们相互之间就可以弄,不用花钱的。 这个我们这里叫“拆猪”。就是给猪做绝育手术。说是手术,做的时候,也不打麻药,小猪那刺耳的一叫,您不知道有多扎心。 “织席子”。在农村那时候还没有床。人们用的都是土炕,上面铺的就是这种席子。用时间长了,会破洞,也有农村手艺人上门专门来补。 “炸玉米花”。这个70后80后最熟悉。 织布。就是先把棉花纺成线,再用这种自制的“机器”织成花布,给孩子们做衣服。六七十年代,农村家庭基本上不买衣服,都是自己织布、缝制。 “打首饰”。在农村的交流会或古会上经常见到这种手艺人,被称为“银匠”。这个真是一门手艺,一般人做不了。就是帮助农村人制作金银耳环、项链,给孩子制作“项圈”。 这个是制作“筛子”。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麻烦点个“关注”,我会持续给您带来与农村、农民、农业有关的话题和原创文章,让您了解不一样的农村生活。
以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的稻田养鱼为例,作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的首批项目之一,由于受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冲击,部分农民已经渐渐脱离传统模式,与现化接轨。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虽然传承下来,但是仍面临许多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技术传承人缺失。 龙现村现有农田400亩左右,水塘140多个。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增加,龙现村掌握稻田养鱼核心技术的农民已经不多了,尤其是培育鱼苗这一核心技术,可以说就只有几个人掌握,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农业技术正在渐渐脱离他们的生活。因农民出去打工比留在村子里种稻养鱼能挣更多的钱,这就使得一部分人放弃了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稻田养鱼面积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只种稻不养鱼或者只养鱼不种稻的局面。 另外,在当地出国的风习的影响下,家里的年轻人都愿意选择出国,而家长也都希望孩子能出国,他们觉得谁家没有华侨是没面子的事情。现在村子里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目前就只有一些老年人还保留着种田养鱼的传统。青壮年出国造成劳动力缺失,使得稻田养鱼这种传统农业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 2、市场化的冲击。 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业失传的技术成就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业获得的成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技术和艺术的成就。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1.大数学家刘徽 三国时的刘徽,撰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他在《九章算术注》中,创立了不少新的演算方法,比起旧的演算方法来,要简捷得多。例如,他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对后来祖冲之影响很大。 2.伟大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祖籍在今天的河北涞水县。南朝宋、齐人。他祖父祖昌,是刘宋王朝时负责营建工程的大官,对数学很有研究,他给予祖冲之影响极大。 祖冲之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不仅在数学,而且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伟大的贡献。例如他重编了一本历法,叫《大明历》,对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其它历法准确。他测定了回归年,即两年冬致点之间的时间是365.24281481日。这与现代天文科学测行的结果比较,只差50秒,一年的相对误差仅有六十万分之一。他还改革了闰法。我国长期沿用十九年七闰的办法,他认为还不够准确。经过精密观测行星的运行情况,仔细推算数学方面的一些数值,认为每391年,应当安排144年闰月。在他死后,《大明历》才为南齐政权正式颁行,并沿用了80余年。在机械制造方面,他有许多发明创造,举一个例说,他制作的指南车,据史载,具有“百屈不回,未尝移变”、“圆不穷而司方如一”的功能,但后来失传。令人兴奋的是,工人庄肃贞经过三年攻关,于1985年12月成功地复原了祖冲之的指南车,使千百年来湮没的文化遗产重现当年风采。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最重要贡献是推算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和数学专著《缀术》。 (3)圆周率和《缀术》 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和使用圆的东西。所谓圆周率,就是周长和直径的比。这是固定的常数,这个常数就是圆周率的数值。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西汉末年编写的《周髀算经》中,就提到“径一周三”,就是说圆周率等于3。我们把它称为“古率”。古率是很不精确的,但我国古代的数学家那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以后西汉的刘歆、东汉的张衡、三国的刘徽、南朝刘宋的何承天等人都对圆周率作了推算,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160页的简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圆术”,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人们称为“徽率”。前人研究的数学成果,为祖冲之继续研究圆周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重新运算。他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对九位数字的大数,要经过130次以上的计算,包括开方在内,这是很艰巨的任务。祖冲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在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数学家,他提出的密率,更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伟大发现。一千年以后,德国的奥托才得到同一数值,荷兰的安托尼兹才求得同一的密率。只有阿拉伯的数学家阿尔·卡西的计算超过了祖冲之。西方数学界不知道祖冲之,因而把圆周率命名为“安托尼兹率”。本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建议把圆周率改为“祖率”。原苏联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在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祖冲之的彩色大理石雕像。这说明祖冲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编成《缀术》一书。《缀术》有六卷。是隋、唐、五代时期研究数学必读的著作。在唐代,国家办的学校设置明算科,《缀术》列为数学教科书,并规定四年学完。中世纪的日本和朝鲜,也采用它作教材。这部书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可惜后来“学官不能究期深奥”,遭到遗弃,在宋朝失传了。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杰出农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其籍贯在今天山东青州市。他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曾任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 贾思勰生活在农业经济先进的黄河流域,这对他的农学研究很有利。他在自序中谈到,在编写《齐民要术》时,曾“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时”。就是说曾经广泛参考前人的有关著作,大量搜集民间流传的歌谣和颜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再加上作者自己通过生产实践的亲身体会,才编成这本农书。他把书名称为《齐民要术》,意思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以农为本,是《齐民要术》的主线。解放初,国家曾认定贾思勰是“我国古代唯一的纯粹农业科学家”。 (2)《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贡献 《齐民要术》全书近20万字,内容极为丰富,“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它涉及到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经验,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农业方面,贾思勰强调要注意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作物选种、作物栽培等等。他很懂得农业的辩证法,即我们今天常说的科学种田。例如,他指出要重视天时、地利和农作物的关系。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违反客观规律),劳而无获”。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不失农时”、“因地制宜”的道理。他举例说,并州没有大蒜,从朝歌取来的蒜种,结果种成了“百子蒜”,蒜瓣变得很小,而外地的芜菁,移到并州来种,芜菁变得有碗口那么大。他说这就是土质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他又强调选种,主张穗选法,即要颗粒饱满,穗色纯洁的,而且单收单放。这和我们今天说的优选法的道理是相同的。总之,贾思勰对农作物种植的全过程,作了系统的总结,从开荒、选种、播种、耕耘、保墒、收割、贮藏等方面都作了翔实的阐述,很有实用价值。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它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作者对魏晋以来北方各族人民生产实践的经验作了具体生动、系统完整、科学的总结,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生产,而且对后世的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比如公元1020年,北宋政府曾刻印《齐民要术》,发给各地的“劝农使”,百姓们也争相传抄。历代编写的农书,无不注意吸取《齐民要术》的精华。 第二、作者介绍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一些农书的成果,例如介绍了《吕氏春秋》这本杂家著作中有关农业部分。又如西汉的《汜胜之书》,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都是久佚之书,因《齐民要术》的引用,而保存了部分内容。 第三、作者搜集和记录了不少民歌和农谚,作为农业经验的资料,是十分珍贵的。 第四、《齐民要术》在世界生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如对人工选种、人工杂交、定向培育等原理,作了初步的揭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受过《齐民要术》的启迪。 人物生平 王祯的家乡,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早在窝阔台时代,万户严实就曾经在东平“兴学养士”,当时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谦等都曾在东平先后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曾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曾参与编写过《农桑辑要》一书。王祯可能受其影响而开始接触农学,他在《王祯农书》中曾引用许多《农桑辑要》的资料。关于王祯的生平活动,有据可查的史料很少,史书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工作态度 王祯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民办事。他在旌德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生活俭朴,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开动脑筋,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 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 *** 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无论是在旌德还是永丰任职,王祯劝农工作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植桑树若干株;对麻、禾、黍等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画出各种农具图形,让百姓仿造试制使用。同时,王祯“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在永丰县尹任内,王祯以奖励农业和教育为主要任务,经常购买桑树苗、棉花籽教导农民种植,鼓励他们种好庄稼。旌德、永丰两县民众对他十分敬重,念念不忘。 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 王祯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更加丰富,农业生产也有了更大发展。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开始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设置劝农官、建立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等等,这从一定程度上对农书的编写产生了推动作用。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先后产生了几部农业科学著作。 王祯《农书》大约是在旌德县尹期间着手编写的,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发行。 王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县官),任职6年,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括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 廉洁奉公的县官 王祯不仅是廉洁奉公的县官,而且是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农学家。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如果不熟悉农业生产,不懂得农业知识,就难尽到劝导农桑的责任。他不仅搜罗以前的历代农书,孜孜研读,而且经常注意观察各地的农事操作和农业机具,从而为他撰写农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那些只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这些人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他们常以劝农为借口,前呼后拥地下乡敲诈勒索,名为“爱民”,实是害民。他还说,这些当官的只以“骄奢为事”,从来不想一想所享用的一寸丝、一口饭都出自“野夫田妇之手”,他们横征暴敛,尽力搜括民脂民膏来养肥自己。他的言行充满了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四大农学家之一 王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汜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 中国先秦的农书 只在《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断;汉代的《汜胜之书》只残存了3700字,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后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不如《王祯农书》,它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至于“农器图谱”就更是缺如了。南宋的《陈农书》虽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重要发展,但是囿于地区的局限性,只述及了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耕牛和蚕桑,尚不具备农业全书的性质。早于《王祯农书》40年成书的《农桑辑要》是元初官撰的农书,主要摘录元代以前农书的资料编辑而成,新的创造较少,并且主要是适应北方需要的农书。 王祯农书 简述 《王祯农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37集本,包括“农桑通诀”6集、“百谷谱”11集、“农器图谱”20集。一种是22卷本,包括“农桑通诀”6卷、“谷谱”4卷、“农器图谱”12卷。两种本子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后者将谷谱由11集并为4卷、将农器图谱由20集并为12卷。全书约13.6万字,插图281幅。 《王祯农书》的突出特点有四: 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义的农业 《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部分,可以说是农业总论。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开头以“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为题,叙述了农事和蚕桑的起源,将王祯所处时代的农业同历史的农业联系了起来,把元代的农业作为历史农业的一部分,使它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纽带。接下来以“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狭义农业的各个方面。首先,它以“授时”和“地利”两篇探讨了农业生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强调了农业生产中“时宜”和“地宜”的重要性。在尊重天时、地利等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事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专篇,概述了农业种植中的各项问题。“农桑通诀”还分列了“种植”、“畜养”、“蚕缫”等专篇,阐述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各个方面的内容。它还以“孝弟力田”、“劝助”、“蓄积”等篇,宣扬了封建官府的重农思想和劝农措施。读完“农桑通诀”之后,使人们对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农业生产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各个方面,都能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是《王祯农书》的一大特色。 二是兼论南北农业 对南北农业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王祯农书》之前的几部重要农书,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是总结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陈农书》又是专论南方农业的,只有《王祯农书》才是兼论南方和北方农业的。它对南北农业技术以及农具的异同、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比较,这是它的又一重要特色。王祯成长在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下游齐鲁之地,后又长期在南方作地方官,这种条件使他对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生产都比较熟悉,所以他能从全国范围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三是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在《王祯农书》以前,论述农具的书有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其中所介绍的农具以江东犁为主,兼及耙、砺、碡等几种水田耕作农具,没有图。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该书已经失传)所收的农具,不仅数量不及王祯的“农器图谱”多,而且也没有图。在《王祯农书》以后的重要农书,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虽然也有“农器图谱”,但是它们多抄自《王祯农书》,没有增加多少新内容。由此可见,《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是王祯在古农书中的一大创造。它约占全书篇幅的4/5,插图 200多幅,涉及的农具达 105种,可说是丰富多彩,洋洋大观,别开生面。 四是在“百谷谱”中对植物性状的描述 。《王祯农书》中的“百谷谱”,是分论各种作物栽培的。其中包括谷属、属、蔬属、果属、竹木、杂类等内容。这一部分同其他古农书比较,多了植物性状的描述,这也是《王祯农书》的一项创举。如谷属中的梁秫,就有“其禾,茎叶似粟,其粒比粟差大,其穗带毛芒”的描述;谷属中的蜀黍,有“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的描述;属中的冬瓜,有“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的描述;■属中的芋,有“叶如荷,长而不圆,茎微紫,乾之亦中空,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升,食之味甘,旁生子甚多,拔之则连茹而起”的描述;■属中的芡,有“叶如荷,皱而有刺,花开向日,花下结实”的描述;蔬属中的薤,有“叶似韭而阔,本丰而白深”的描述;蔬属中的韭,有“丛生、丰本、叶青、细而长、近根处白”的描述。 主要贡献 原则方面有新的创造 王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创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对历法和授时问题作了简明总结。同时,他还指出:要不依历书所载月份,而用节气定月,这样就可以正确代表季节性变化;其次图中所列各月农事,只适用于一个地区,其他地区应当按照纬度和其他因素来变更。如果各地都能斟酌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这样一个农事月历,对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将会有重要帮助。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地宜”原则,王祯创制了一幅《全国农业情况图》。这幅图是根据全国各地的风土和农产知识绘制的,它能帮助人们辨别各地不同的土壤,以便遵循“地宜”原则,实行因土种植和因土施肥。 优良传统经验进行了新的总结 (1)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强调深耕细耙。王祯认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岁可常稔”。他不仅认为“犁深为功”,而且强调“耙熟为全功”。又说:“耙劳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栗难矣。”他还总结了先浅耕灭茬,然后再细耕多耙的新经验。(2)对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作了新的概括。王祯把北方旱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劳”。所谓“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细,再犁再耙,后用劳,乃无遗功也”;所谓“犁耕既毕,则有耙劳,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等,都是对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体系的概括。与此同时,王祯对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耖”。即所谓“南方水田,转毕则耙,耙毕则耖,故不用劳”。 总结了北方旱地实行套耕的新经验 王祯提出“所耕地内,先并耕两犁,■皆内向,合一陇谓之浮■,自浮■为始,向外缴耕,终此一段,谓之一缴,一缴之外,又间作一缴,耕毕,于三缴之间,歇下一缴,却自外缴耕至中心,作一■,盖三缴中成一■也。其余欲耕平原,率皆仿此”。这是王祯对北方旱地采行内外套翻法,减少开闭垄,提高耕作质量这一新经验的总结,从而将北方旱地的耕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4) 总结了南方稻田旱作 “开■作沟”的新经验。南方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因此,南方稻田在收稻之后复种旱作时,“最忌水湿”,这是实行稻麦两熟的一大障碍。经过长期探索,大约在元代,人们才创始了“开■作沟”、整地排水的经验。王祯在他的《农书》中首先总结了这个经验:“高田早熟、八月燥耕而■之,以种二麦。其法:起■为■,两■之间,自成一畎,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这一经验总结,为南方稻田实行稻麦两熟、夺取稻麦双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然是南方稻区夺取二熟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强调秋耕为主 春耕为辅”的原则。北方旱地有春旱多风,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为了适应这个气候特点,以便保墒防旱。王祯引用《韩氏直说》中总结的经验:“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极省锄功,如牛力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提出了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 开辟“粪壤”和“灌溉”专篇,将增肥和灌水摆上农业增产的重要地位 在王祯以前的重要农书中,大都没把增肥和灌溉放在重要地位,如《汜胜之书》和《齐民要术》中的农业总论部分都没有谈到增肥和灌溉问题,只是在各论部分中才谈到,可见肥水问题在农业增产中仍然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至南宋的《陈■农书》虽列有“粪田之宜”专篇,却重在理论阐述,实践性较差。《王祯农书》不仅将“粪壤”和“灌溉”摆在“农桑通诀”这个总论的重要位置上,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发展。 粪壤理论的新发展 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本质区别,在于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不仅具有自然肥力,并且具有人工肥力,而“粪田”则是人工肥力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粪壤”二字的深刻含义,就在于它表达了“农业土壤”的本质特征。正象王祯所说的:“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王祯还继承和发扬了《陈■农书》中提出的“地力常新”理论,他指出:“所有之田,岁岁种之,土敝气衰,生物不遂,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王祯还首先阐发了施肥是化无用为有用的思想,他说:“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乎,田得之为膏润,唯务本者知之。” 广辟肥源的新努力 要增施粪肥,必须广辟肥源。王祯提到的肥源有苗粪、草粪、火粪、大粪、小便、泥粪、旧墙土、草木灰、糠秕、谷壳、腐草、败叶、泔水、马蹄羊角灰、沃鱼水、沟泥水、淘米水、禽兽毛羽亲肌之物等,比以前农书中提到的肥源大为增加。王祯不仅特别重视绿肥的应用,而且称栽培绿肥为“苗粪”,称野生绿肥为“草粪”,首次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积肥沤粪的新措施 为了增积粪肥,王祯提出了设置常年积肥车的新措施。他说:“农圃之家,欲要计置粪壤,须用一人一牛或驴,驾双轮小车一辆,诸处搬运积粪,月日既久,积少成多,施之种艺稼穑倍收。”为使粪肥腐熟,提高肥效,王祯提出了田头沤粪的主张:“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头置砖槛窖,熟而后用之,其田甚美。北方农家亦宜效此,利可十倍。” 对农田灌溉的新认识 王祯在“农桑通诀”中专辟“灌溉篇”,把农田灌溉摆在重要地位。他通过追溯古代治水和修筑沟洫的情况,说明兴修农田水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通过列举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以及难以数计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说明“兴废修坏”是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途径;又介绍了多种引水方法,指出各种地势引水灌溉的方法;并总结了围田和圩田的经验,指出南方“水乡泽国”兴水利、除水害的途径。王祯在“农器图谱·灌溉门”中还介绍了翻车、筒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戽斗、刮车、桔槔、辘轳等水利灌溉的工具和器械,以及水栅、水闸、陂塘、水塘的效用和做法。并且指出,这些设施不但可以灌溉农田,而且“又得通济舟楫,转激碾■”,陂塘“又可畜育鱼鳖,栽种菱藕之类”,实现水的综合利用,做到灌溉、航运、水力、水产的结合。 田制门 区田法的重要变化 《王祯农书》中所载的区田法,与《汜胜之书》中所载相比较,有三个重要变化:其一,《汜胜之书》中所载的区田法有带状区田和方形区田两种方式,而《王祯农书》中所载的区田法只有方形区田一种方式。其二,汜胜之所说的方形区田有上、中、下三种方式,而王祯的方形区田已简化为一种方式,并将汜胜之时6至9寸见方的小区改为1尺半见方的大区;同时缩小区间的距离,扩大了土地利用面积。其三,元代的区田增加了间套复种的内容。 对南方几种特殊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 由于女真铁骑的南侵,宋代中原人民不堪战乱的侵扰,大量南迁,“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迫使人们开展了“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的斗争。因此,自宋代以后,在南方各地出现了围田、圩田、柜田、涂田、架田、沙田、梯田等几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至元代,王祯在他的《农书》里首次系统地总结了这些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这是王祯在农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积极宣传和推广新创制的农业机具 《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在古农书中是一项创举。它所收集的105种农具都采用图文并重的形式,对它们的发展历史、形制和操作方法都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对新创制的农具作了大力宣传和推广,这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着重介绍宋、元间新创制,并载入“农器图谱”的农业机具。 (1)新创制的耕耘器具。■刀,是开荒时走在犁的前面,用以割除芦苇,清除障碍,提高工效的工具。铁搭,适应南方水田土壤的耕垦工具,一般具有六齿或四齿。秧马,能行于泥中,便于水田作业的工具。耘荡,适于水田中耕除草的耕耘工具。耘爪,用竹管加上铁尖套在手指上,用以耘田的工具。耧锄,华北平原用于畜力耕耘的器具,一天可耘田20亩,工效很高。镫锄,用于中耕除草的工具,由于它没有两刃角,在锄草时不易伤禾苗。粪耧,在耧车上附加施种肥的装置,用以施种肥。瓠种,在瓠上安木柄,瓠下安木嘴,用于垄畔播种的工具。砘车,在耧车后边配上石制砘车,能沿耧脚所开的沟进行镇压,能使种土相亲,有利于发芽出苗。 (2)新创制的收获农具。推镰,这种用木做成横架及长柄,并安上小轮进行收割的农具,比一般的镰刀可提高工效好几倍。麦绰,是将长镰形的麦钐装置在一个簸箕形的麦绰上面,在木柄和轴上系以绳索,一手执绳、一手执轴,收割麦子既整齐又快。在麦绰的后面带着4个小轮的麦笼及拖杷。使用这种收割器,一天的收割量比用其他工具多几倍,并且很适合在较大的地块上工作。其他如收割水稻的钹,割麦穗的捃刀,割谷穗的鉴刀等,对提高收割工效也起了重要作用。 (3)新创制的灌溉机具。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可以看到7种新创制的灌溉机械。 翻车,即龙骨车,是往高处提水的工具。水转翻车,其制与人踏翻车相同。于流水岸边掘一狭堑,置车于内,车之踏轴外端做一竖轮,竖轮之旁架木立轴,置二卧轮,其上轮适于车头竖轮辐支相间,乃擗水傍激,下轮即转,则上轮随拨车头竖轮,而翻车随转,倒水上岸,这是水力翻车。牛转翻车,在无流水处用之。下轮置于车傍岸上,用牛拽转轮轴,则翻车随转。这种翻车的工效大于人力翻车一倍。驴转筒车,就是水转筒车,但于转轴外端别造竖轮,竖轮之侧,岸上复置卧轮,与前牛转翻车之制无异。这种水车适于在“临坎井”或“积水渊潭”处使用。高转筒车,其高以10丈为准,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之。水转高车,遇有流水岸侧,欲用高水,可用此车,其车亦高转筒车之制,但于下轮轴端别作竖轮,傍用卧轮拨之。刮车,是上水轮,其轮高可5尺,辐头阔止6寸,如水陂下田,可用此具。 这几种水车的原动力:翻车和刮车用人力;水转翻车、水转高车和高转筒车用水力;牛转翻车和驴转翻车用畜力。可见在元代不仅已利用人力、畜力以及水力进行灌溉,更为难得的是,这一时期已经较广泛地利用机械原理,特别是对齿轮轮系的利用。 (4)新创制的农产加工机械。《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记载的连二水磨、水转连磨、水击面罗、水轮三事等,都是元代新创制的高效率的农产加工机械。如水转连磨“或作碓碾,日得谷食,可给千家”。水轮三事,用一台机械可以发挥磨、砻、碾的作用。 以上这些创造和革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在生产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农器图谱”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积极宣传和推广这些新创制的农业机具,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发展林、牧、副、渔各业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1)在发展林业方面,“农桑通诀·种植篇”首先通过介绍历史上发展林业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发展林业是“利博”和“兴国”的大事,不可缓。王祯将其发展重点放在栽桑、种果和材木等几方面。关于栽桑,王祯介绍了桑树的种类、性质、繁殖,以及施肥、修剪等管理方法;在种植材木和果树方面,王祯介绍了前人种植材木和果树的“明效”,以及移栽树木的方法,并着重介绍了桑树和果树的六种嫁接方法:即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靥接、搭接。王祯在“百谷谱·果属”中介绍了梨、桃、李、梅、杏、柰、林檎、枣、栗、柿、荔枝、龙眼、橄榄、石榴、桔、柑、橙、银杏等南北果树的栽培方法。在“百谷谱·竹木”中则介绍了竹、松、杉、柏、桧、榆、柳、柞、楝、楮等林木的栽培管理方法,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技术经验。 (2)在发展牧业方面,“农桑通诀·畜养篇”总结了养马、牛、羊、猪、鸡、鹅、鸭的经验。在养马方面,王祯继承和发扬了“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验。在养牛方面,王祯认为“养牛,必有爱重之心”,然后才能“视牛之饥渴,犹己之饥渴;视牛之困苦羸瘠,犹己之困苦羸瘠;视牛之疫疠若己之有疾;视牛之孕育若己之有子也”。如果能这样,牛就一定蕃盛,还怕什么田地荒芜呢?王祯认为要养好牛,就要在“勿犯寒暑”、“勿使太劳”、“时其饥饱”、“节其作息”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准备充足的饲料,并及时为牛治病。在养猪方面,王祯总结了不少新经验,其一,是江南水地可以“取萍藻及近水诸物”作饲料;其二,是江北陆地,可种马齿;其三,是占山皆用橡食、或食药苗;其四,创始了发酵饲料,即“用之时,铡切,以泔糟等水,浸于大槛中,令酸黄或拌麸糠杂饲之”。在养鸡、鸭、鹅方面,王祯也总结了一些新经验。 在养蚕、养鱼、养蜂方面,王祯在“农桑通诀·畜养·蚕缫”中总结了养蚕、养鱼、养蜂的经验。如养蚕,王祯总结了择种收种、保存蚕种、饲养管理、调节室温、分抬簇蚕等经验。在养鱼和养蜂方面,王祯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著作中所总结的养殖方法。 在其他方面的贡献 王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学家,而且是一位精巧的机械设计制造家和印刷技术的革新家,还是一位诗人。王祯在机械设计上颇有造诣。他设计和绘制了大量比较复杂的农业机具图,并对一些早已失传的机械,多方征求研究,使其复原,有的还进行了改造。如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炼铁用的“水排”鼓风技术,到元代时已经失传,王祯经过长期反复研究,终于搞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绘制成图,载入“农器图谱”中。在复原过程中,他还把原来用皮橐鼓凤,改为类似风箱的木扇鼓风。这既节省了费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冶炼技术。这项复制和改革在我国古代冶铁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革新,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北宋时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这项发明直到元代尚未得到推广,当时仍在大量使用雕板印刷术。这种方法不但费工费时,而且所刻雕板一旦印刷完毕大多废弃无用。王祯为了使他的农书早日出版,便在毕升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进行木活字印刷的试验研究,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方法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又可提高印刷效率。转轮排字法,是王祯的另一发明。他发现木活字在拣字过程中,几万个木活字一字排开,人们穿梭来往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设计制造了转轮排字盘,从而为提高拣字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创造了条件。 获得荣誉 2015年被列入造纸工业世界名人堂,这是继蔡伦之后,中国第二位造纸印刷行业的大师得到此殊荣。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 1963。 〔2〕王毓瑚注: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研究文献 〔3〕万国鼎:王祯和农书,中华书局,1962。 〔4〕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山东古代三大农学家,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 〔5〕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家小传,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秦汉到三国魏晋南北朝在农学方面,反映汉代农业科技成就的著作主要有西汉汜胜之的《胜之书》和东汉崔的《四民月令》。《胜之书》成书于汉成帝(前32~前7)时期,全书十八篇,总结了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耕种技术,对农业耕作原理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如“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等;所述种子处理的“溲种法”和集中使用水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区种法”,至今仍值得重视和研究。《四民月令》则是最早的一部农家历,它以月令的形式,列举一个年度内普通农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其中大部分内容与农业生产有关。两书流传到宋元之际就已失传,但各有部分内容保存在《齐民要术》之中。 在农村,有许多厉害的手艺人。过去,他们曾红极一时,满足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也受到人们的尊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些传统手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可能,让人不免有些惋惜!图为“补锅”艺人。就是修补漏水的农村老铁锅。厉害吧? 手工补鞋子。看看这双手,您就知道有多辛苦。 “起刀磨剪子”。80后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声音,再熟悉不过了。 电影放映员,七八十年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人们的娱乐方式简单,看电影、看戏是人们最高的精神文化享受了。有时候为了看一场电影,要跑上几里的路程去附近的村子看。 掏耳朵。这个在四川和北京应该多一些。 这个我叫不上名字。就是将废弃的铁或者铝烧熔化,通过模具来制作盆子这类的厨具。据说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您想学吗? 这个叫“剃头”,就是现在的理发。用一种很锋利的刀子刮光头发。在农村老人们相互之间就可以弄,不用花钱的。 这个我们这里叫“拆猪”。就是给猪做绝育手术。说是手术,做的时候,也不打麻药,小猪那刺耳的一叫,您不知道有多扎心。 “织席子”。在农村那时候还没有床。人们用的都是土炕,上面铺的就是这种席子。用时间长了,会破洞,也有农村手艺人上门专门来补。 “炸玉米花”。这个70后80后最熟悉。 织布。就是先把棉花纺成线,再用这种自制的“机器”织成花布,给孩子们做衣服。六七十年代,农村家庭基本上不买衣服,都是自己织布、缝制。 “打首饰”。在农村的交流会或古会上经常见到这种手艺人,被称为“银匠”。这个真是一门手艺,一般人做不了。就是帮助农村人制作金银耳环、项链,给孩子制作“项圈”。 这个是制作“筛子”。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麻烦点个“关注”,我会持续给您带来与农村、农民、农业有关的话题和原创文章,让您了解不一样的农村生活。 一、天文学 1、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2、中国古代在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 3、浑仪和简仪——中国古代测天仪器的成就 4、中国古代的历法成就 5、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二、数学 1、十进位值制、筹算和珠算 2、出入相补原理 3、割圆术和圆周率 4、刘徽割圆术 5、中国剩余定理 6、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天元术 7、内插法和垛积术 8、中国古代的无穷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学 1、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2、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3、指南针和中国古代的磁学知识 4、中国古代光学成就 5、四化学和化工 6、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7、火药和火药武器 8、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 9、中国古代的油漆技术和漆器 10、古代炼丹术中的化学成就 五、地理学 1、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2、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 3、中国古代的旅行考察事业 4、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识 5、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和裴秀制图六体 6、中国古代的矿物学和采矿技术 7、中国古代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8、中国古代的地震测报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学 1、中国现存的几部古代动植物志 2、中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 3、中国古代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 4、中国古代认识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农学 1、中国古代几部重要农书 2、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技术的优良传统 3、历史悠久的中国园艺技术 4、茶 5、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6、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 八、医药学 1、从两部古典的中医名著看中国医学的早期成就 2、中药学的突出成就 3、中国医学独特的针灸疗法 4、中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 5、中国古代的外科学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驱 7、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九、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 十、纺织 1、中国古代的纺车和织机 2、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丝织技术 3、中国古代的葛、麻纺织 4、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 十一、冶金铸造 1、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 2、炼钢技术 3、湿法冶金的起源——胆铜法 4、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十二、机械 1、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 2、中国古代原动力的利用——人力的进一步发挥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国古代各种车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4、水运仪象台 十三、建筑 1、雄伟的万里长城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农业失传的技术机械,以及农业方面的机械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农业机械都包括农业失传的技术机械: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 相关说明 农业机械农业失传的技术机械的发展,与国家和农村的经济条件有直接的联系。在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农业劳动力很少的美国,农业机械继续向大型、宽幅、高速和高生产率的方向发展,并在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逐步向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过渡。 电子技术、微型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产品及其设计制造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畜牧饲养业中,特别是养鸡业已进入工厂化连续生产的阶段,自动控制小气候的密闭鸡舍是畜牧机械的新发展。 在田间作业机械中,液压和电气控制相结合,或直接用电气或电磁控制的自动控制装置已开始应用,如谷物联合收获机上收割台的升降控制和拨禾轮的无级变速等。 电子监视仪表的品种日益增多,如播种机上的播种均匀度监视仪、谷物联合收获机上的谷粒损失监视仪和滚筒转速监测仪以及喷雾机上的喷幅和喷量监视仪等。电子技术越来越多地用在蔬菜和水果的自动分级、田间灌溉的自动管理等机械设备上。 和其他农具一样,我国的收割农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商周时期,人们的收获农具是简陋的石刀、蚌刀、石镰。随着青铜器的出现,有了铜铚(一种短镰刀)和铜镰等工具。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铜铚和铜镰逐渐被更为坚利的铁铚和铁镰所代替。 西汉时,铁制镰刀成为了最主要的收割农具。从西汉到近代,镰刀一直是农人手中最重要的农具之一,为农业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遗憾的是,镰刀工作面小,收割速度慢。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发明一种收割范围大、效率高的镰刀,宋元时期,出现了自动化的推镰。 元代王祯的农学著作《农书·农器图谱》上详细介绍了推镰的结构和尺寸大小,并用图画的形式描绘了推镰的形状。 推镰为木头所制,柄大约七尺长,方便手握,接触地面的一端分为两个叉,叉中嵌着镰刀,两叉中间用横木贯通,横木两端各有一只小轮。使用时,农人手握木柄,推着推镰,推动庄稼地里的稻、麦。 随着木轮的滚动,麦秆和稻秆被纷纷切断,省力又省时。推镰的工作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手推割麦机。《农书》中强调说,推镰“推拥捷胜轮走坡”,也就是说,这种工具在不平坦的田地也可以轻松运转,很好操作。推镰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收割机。 总结:遗憾的是,这种收割工具后来却失传了。 《农书》出现之后,有人按照书中的介绍仿制出了推镰,却不是很成功,无法重现传说中的高效率。 现代学者曾对推镰的工作效率提出了异议,认为从现代机械原理上看,推进式收割器如果没有剪式切割装置,不管镰刀如何锋利,也只能推倒稻秆和麦秆,并不能顺利切断。与这种观点相对,也有学者充分肯定这种收割工具的先进性。无论如何,推镰是古代人民在收割工具上的大胆革新,却是毫无疑问的。
在农村,有许多厉害的手艺人。过去,他们曾红极一时,满足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也受到人们的尊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些传统手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可能,让人不免有些惋惜!图为“补锅”艺人。就是修补漏水的农村老铁锅。厉害吧? 手工补鞋子。看看这双手,您就知道有多辛苦。 “起刀磨剪子”。80后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声音,再熟悉不过了。 电影放映员,七八十年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人们的娱乐方式简单,看电影、看戏是人们最高的精神文化享受了。有时候为了看一场电影,要跑上几里的路程去附近的村子看。 掏耳朵。这个在四川和北京应该多一些。 这个我叫不上名字。就是将废弃的铁或者铝烧熔化,通过模具来制作盆子这类的厨具。据说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您想学吗? 这个叫“剃头”,就是现在的理发。用一种很锋利的刀子刮光头发。在农村老人们相互之间就可以弄,不用花钱的。 这个我们这里叫“拆猪”。就是给猪做绝育手术。说是手术,做的时候,也不打麻药,小猪那刺耳的一叫,您不知道有多扎心。 “织席子”。在农村那时候还没有床。人们用的都是土炕,上面铺的就是这种席子。用时间长了,会破洞,也有农村手艺人上门专门来补。 “炸玉米花”。这个70后80后最熟悉。 织布。就是先把棉花纺成线,再用这种自制的“机器”织成花布,给孩子们做衣服。六七十年代,农村家庭基本上不买衣服,都是自己织布、缝制。 “打首饰”。在农村的交流会或古会上经常见到这种手艺人,被称为“银匠”。这个真是一门手艺,一般人做不了。就是帮助农村人制作金银耳环、项链,给孩子制作“项圈”。 这个是制作“筛子”。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麻烦点个“关注”,我会持续给您带来与农村、农民、农业有关的话题和原创文章,让您了解不一样的农村生活。 石器时代农业失传的技术机械的各种石斧、石锤、木质和皮质的简单粗糙的工具是后来出现的机械的先驱。从制造简单工具演进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农业失传的技术机械,经历农业失传的技术机械了漫长的过程。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华传统文化似乎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事实上,从公元6世纪到15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除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四大发明之外,很多古代机械发明也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国有关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方面的文献记载主要有:先秦时期《考工记》、元代王祯所著《农书》、明朝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分别见图1-1中的(a)、(b)、(c)。 图1-1 中国早期机械设计制造文献《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文献,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代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录在《十三经》的《周礼》之中。《考工记》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在中国科技史、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元代王祯所著《农书》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书中绘制了各种农具与农业机械图谱281幅并加以说明,内容约占全书的五分之四。该书不但编入了较复杂的农业机械,而且对有些已经失传的古代农具也绘出复原图,是对我国古农具记载最完备的著作。 1634—1637年,明朝宋应星编著了《天工开物》,记录了许多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作为中华科技文明的集大成者,《天工开物》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截至1989年,该书在全世界发行了16个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但该书在我国曾失传三百余年,直到1926年才由日本传回翻印本。 《奇器图说》由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Terrenz)口译、明代王徵笔述绘图,发行于1627年,是第一部系统地以中文介绍西方机械技术的专著,对明清时期我国的机械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1-1(d)。 人类成为“现代人”的标志是制造工具,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生产创造着人类的社会物质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据统计,发达国家60%~70%的财富来源于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而制造业的主要支柱是机械。机械制造业的水平基本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 人物生平 王祯的家乡,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早在窝阔台时代,万户严实就曾经在东平“兴学养士”,当时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谦等都曾在东平先后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曾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曾参与编写过《农桑辑要》一书。王祯可能受其影响而开始接触农学,他在《王祯农书》中曾引用许多《农桑辑要》的资料。关于王祯的生平活动,有据可查的史料很少,史书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工作态度 王祯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民办事。他在旌德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生活俭朴,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开动脑筋,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 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 *** 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无论是在旌德还是永丰任职,王祯劝农工作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植桑树若干株;对麻、禾、黍等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画出各种农具图形,让百姓仿造试制使用。同时,王祯“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在永丰县尹任内,王祯以奖励农业和教育为主要任务,经常购买桑树苗、棉花籽教导农民种植,鼓励他们种好庄稼。旌德、永丰两县民众对他十分敬重,念念不忘。 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 王祯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更加丰富,农业生产也有了更大发展。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开始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设置劝农官、建立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等等,这从一定程度上对农书的编写产生了推动作用。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先后产生了几部农业科学著作。 王祯《农书》大约是在旌德县尹期间着手编写的,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发行。 王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县官),任职6年,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括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 廉洁奉公的县官 王祯不仅是廉洁奉公的县官,而且是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农学家。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如果不熟悉农业生产,不懂得农业知识,就难尽到劝导农桑的责任。他不仅搜罗以前的历代农书,孜孜研读,而且经常注意观察各地的农事操作和农业机具,从而为他撰写农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那些只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这些人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他们常以劝农为借口,前呼后拥地下乡敲诈勒索,名为“爱民”,实是害民。他还说,这些当官的只以“骄奢为事”,从来不想一想所享用的一寸丝、一口饭都出自“野夫田妇之手”,他们横征暴敛,尽力搜括民脂民膏来养肥自己。他的言行充满了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四大农学家之一 王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汜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 中国先秦的农书 只在《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断;汉代的《汜胜之书》只残存了3700字,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后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不如《王祯农书》,它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至于“农器图谱”就更是缺如了。南宋的《陈农书》虽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重要发展,但是囿于地区的局限性,只述及了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耕牛和蚕桑,尚不具备农业全书的性质。早于《王祯农书》40年成书的《农桑辑要》是元初官撰的农书,主要摘录元代以前农书的资料编辑而成,新的创造较少,并且主要是适应北方需要的农书。 王祯农书 简述 《王祯农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37集本,包括“农桑通诀”6集、“百谷谱”11集、“农器图谱”20集。一种是22卷本,包括“农桑通诀”6卷、“谷谱”4卷、“农器图谱”12卷。两种本子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后者将谷谱由11集并为4卷、将农器图谱由20集并为12卷。全书约13.6万字,插图281幅。 《王祯农书》的突出特点有四: 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义的农业 《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部分,可以说是农业总论。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开头以“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为题,叙述了农事和蚕桑的起源,将王祯所处时代的农业同历史的农业联系了起来,把元代的农业作为历史农业的一部分,使它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纽带。接下来以“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狭义农业的各个方面。首先,它以“授时”和“地利”两篇探讨了农业生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强调了农业生产中“时宜”和“地宜”的重要性。在尊重天时、地利等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事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专篇,概述了农业种植中的各项问题。“农桑通诀”还分列了“种植”、“畜养”、“蚕缫”等专篇,阐述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各个方面的内容。它还以“孝弟力田”、“劝助”、“蓄积”等篇,宣扬了封建官府的重农思想和劝农措施。读完“农桑通诀”之后,使人们对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农业生产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各个方面,都能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是《王祯农书》的一大特色。 二是兼论南北农业 对南北农业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王祯农书》之前的几部重要农书,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是总结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陈农书》又是专论南方农业的,只有《王祯农书》才是兼论南方和北方农业的。它对南北农业技术以及农具的异同、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比较,这是它的又一重要特色。王祯成长在农业失传的技术机械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下游齐鲁之地,后又长期在南方作地方官,这种条件使他对农业失传的技术机械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生产都比较熟悉,所以他能从全国范围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三是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在《王祯农书》以前,论述农具的书有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其中所介绍的农具以江东犁为主,兼及耙、砺、碡等几种水田耕作农具,没有图。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该书已经失传)所收的农具,不仅数量不及王祯的“农器图谱”多,而且也没有图。在《王祯农书》以后的重要农书,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虽然也有“农器图谱”,但是它们多抄自《王祯农书》,没有增加多少新内容。由此可见,《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是王祯在古农书中的一大创造。它约占全书篇幅的4/5,插图 200多幅,涉及的农具达 105种,可说是丰富多彩,洋洋大观,别开生面。 四是在“百谷谱”中对植物性状的描述 。《王祯农书》中的“百谷谱”,是分论各种作物栽培的。其中包括谷属、属、蔬属、果属、竹木、杂类等内容。这一部分同其他古农书比较,多了植物性状的描述,这也是《王祯农书》的一项创举。如谷属中的梁秫,就有“其禾,茎叶似粟,其粒比粟差大,其穗带毛芒”的描述;谷属中的蜀黍,有“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的描述;属中的冬瓜,有“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的描述;■属中的芋,有“叶如荷,长而不圆,茎微紫,乾之亦中空,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升,食之味甘,旁生子甚多,拔之则连茹而起”的描述;■属中的芡,有“叶如荷,皱而有刺,花开向日,花下结实”的描述;蔬属中的薤,有“叶似韭而阔,本丰而白深”的描述;蔬属中的韭,有“丛生、丰本、叶青、细而长、近根处白”的描述。 主要贡献 原则方面有新的创造 王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创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对历法和授时问题作了简明总结。同时,他还指出:要不依历书所载月份,而用节气定月,这样就可以正确代表季节性变化;其次图中所列各月农事,只适用于一个地区,其他地区应当按照纬度和其他因素来变更。如果各地都能斟酌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这样一个农事月历,对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将会有重要帮助。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地宜”原则,王祯创制了一幅《全国农业情况图》。这幅图是根据全国各地的风土和农产知识绘制的,它能帮助人们辨别各地不同的土壤,以便遵循“地宜”原则,实行因土种植和因土施肥。 优良传统经验进行了新的总结 (1)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强调深耕细耙。王祯认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岁可常稔”。他不仅认为“犁深为功”,而且强调“耙熟为全功”。又说:“耙劳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栗难矣。”他还总结了先浅耕灭茬,然后再细耕多耙的新经验。(2)对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作了新的概括。王祯把北方旱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劳”。所谓“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细,再犁再耙,后用劳,乃无遗功也”;所谓“犁耕既毕,则有耙劳,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等,都是对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体系的概括。与此同时,王祯对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耖”。即所谓“南方水田,转毕则耙,耙毕则耖,故不用劳”。 总结了北方旱地实行套耕的新经验 王祯提出“所耕地内,先并耕两犁,■皆内向,合一陇谓之浮■,自浮■为始,向外缴耕,终此一段,谓之一缴,一缴之外,又间作一缴,耕毕,于三缴之间,歇下一缴,却自外缴耕至中心,作一■,盖三缴中成一■也。其余欲耕平原,率皆仿此”。这是王祯对北方旱地采行内外套翻法,减少开闭垄,提高耕作质量这一新经验的总结,从而将北方旱地的耕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4) 总结了南方稻田旱作 “开■作沟”的新经验。南方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因此,南方稻田在收稻之后复种旱作时,“最忌水湿”,这是实行稻麦两熟的一大障碍。经过长期探索,大约在元代,人们才创始了“开■作沟”、整地排水的经验。王祯在他的《农书》中首先总结了这个经验:“高田早熟、八月燥耕而■之,以种二麦。其法:起■为■,两■之间,自成一畎,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这一经验总结,为南方稻田实行稻麦两熟、夺取稻麦双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然是南方稻区夺取二熟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强调秋耕为主 春耕为辅”的原则。北方旱地有春旱多风,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为了适应这个气候特点,以便保墒防旱。王祯引用《韩氏直说》中总结的经验:“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极省锄功,如牛力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提出了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 开辟“粪壤”和“灌溉”专篇,将增肥和灌水摆上农业增产的重要地位 在王祯以前的重要农书中,大都没把增肥和灌溉放在重要地位,如《汜胜之书》和《齐民要术》中的农业总论部分都没有谈到增肥和灌溉问题,只是在各论部分中才谈到,可见肥水问题在农业增产中仍然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至南宋的《陈■农书》虽列有“粪田之宜”专篇,却重在理论阐述,实践性较差。《王祯农书》不仅将“粪壤”和“灌溉”摆在“农桑通诀”这个总论的重要位置上,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发展。 粪壤理论的新发展 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本质区别,在于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不仅具有自然肥力,并且具有人工肥力,而“粪田”则是人工肥力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粪壤”二字的深刻含义,就在于它表达了“农业土壤”的本质特征。正象王祯所说的:“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王祯还继承和发扬了《陈■农书》中提出的“地力常新”理论,他指出:“所有之田,岁岁种之,土敝气衰,生物不遂,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王祯还首先阐发了施肥是化无用为有用的思想,他说:“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乎,田得之为膏润,唯务本者知之。” 广辟肥源的新努力 要增施粪肥,必须广辟肥源。王祯提到的肥源有苗粪、草粪、火粪、大粪、小便、泥粪、旧墙土、草木灰、糠秕、谷壳、腐草、败叶、泔水、马蹄羊角灰、沃鱼水、沟泥水、淘米水、禽兽毛羽亲肌之物等,比以前农书中提到的肥源大为增加。王祯不仅特别重视绿肥的应用,而且称栽培绿肥为“苗粪”,称野生绿肥为“草粪”,首次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积肥沤粪的新措施 为了增积粪肥,王祯提出了设置常年积肥车的新措施。他说:“农圃之家,欲要计置粪壤,须用一人一牛或驴,驾双轮小车一辆,诸处搬运积粪,月日既久,积少成多,施之种艺稼穑倍收。”为使粪肥腐熟,提高肥效,王祯提出了田头沤粪的主张:“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头置砖槛窖,熟而后用之,其田甚美。北方农家亦宜效此,利可十倍。” 对农田灌溉的新认识 王祯在“农桑通诀”中专辟“灌溉篇”,把农田灌溉摆在重要地位。他通过追溯古代治水和修筑沟洫的情况,说明兴修农田水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通过列举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以及难以数计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说明“兴废修坏”是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途径;又介绍了多种引水方法,指出各种地势引水灌溉的方法;并总结了围田和圩田的经验,指出南方“水乡泽国”兴水利、除水害的途径。王祯在“农器图谱·灌溉门”中还介绍了翻车、筒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戽斗、刮车、桔槔、辘轳等水利灌溉的工具和器械,以及水栅、水闸、陂塘、水塘的效用和做法。并且指出,这些设施不但可以灌溉农田,而且“又得通济舟楫,转激碾■”,陂塘“又可畜育鱼鳖,栽种菱藕之类”,实现水的综合利用,做到灌溉、航运、水力、水产的结合。 田制门 区田法的重要变化 《王祯农书》中所载的区田法,与《汜胜之书》中所载相比较,有三个重要变化:其一,《汜胜之书》中所载的区田法有带状区田和方形区田两种方式,而《王祯农书》中所载的区田法只有方形区田一种方式。其二,汜胜之所说的方形区田有上、中、下三种方式,而王祯的方形区田已简化为一种方式,并将汜胜之时6至9寸见方的小区改为1尺半见方的大区;同时缩小区间的距离,扩大了土地利用面积。其三,元代的区田增加了间套复种的内容。 对南方几种特殊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 由于女真铁骑的南侵,宋代中原人民不堪战乱的侵扰,大量南迁,“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迫使人们开展了“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的斗争。因此,自宋代以后,在南方各地出现了围田、圩田、柜田、涂田、架田、沙田、梯田等几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至元代,王祯在他的《农书》里首次系统地总结了这些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这是王祯在农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积极宣传和推广新创制的农业机具 《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在古农书中是一项创举。它所收集的105种农具都采用图文并重的形式,对它们的发展历史、形制和操作方法都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对新创制的农具作了大力宣传和推广,这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着重介绍宋、元间新创制,并载入“农器图谱”的农业机具。 (1)新创制的耕耘器具。■刀,是开荒时走在犁的前面,用以割除芦苇,清除障碍,提高工效的工具。铁搭,适应南方水田土壤的耕垦工具,一般具有六齿或四齿。秧马,能行于泥中,便于水田作业的工具。耘荡,适于水田中耕除草的耕耘工具。耘爪,用竹管加上铁尖套在手指上,用以耘田的工具。耧锄,华北平原用于畜力耕耘的器具,一天可耘田20亩,工效很高。镫锄,用于中耕除草的工具,由于它没有两刃角,在锄草时不易伤禾苗。粪耧,在耧车上附加施种肥的装置,用以施种肥。瓠种,在瓠上安木柄,瓠下安木嘴,用于垄畔播种的工具。砘车,在耧车后边配上石制砘车,能沿耧脚所开的沟进行镇压,能使种土相亲,有利于发芽出苗。 (2)新创制的收获农具。推镰,这种用木做成横架及长柄,并安上小轮进行收割的农具,比一般的镰刀可提高工效好几倍。麦绰,是将长镰形的麦钐装置在一个簸箕形的麦绰上面,在木柄和轴上系以绳索,一手执绳、一手执轴,收割麦子既整齐又快。在麦绰的后面带着4个小轮的麦笼及拖杷。使用这种收割器,一天的收割量比用其他工具多几倍,并且很适合在较大的地块上工作。其他如收割水稻的钹,割麦穗的捃刀,割谷穗的鉴刀等,对提高收割工效也起了重要作用。 (3)新创制的灌溉机具。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可以看到7种新创制的灌溉机械。 翻车,即龙骨车,是往高处提水的工具。水转翻车,其制与人踏翻车相同。于流水岸边掘一狭堑,置车于内,车之踏轴外端做一竖轮,竖轮之旁架木立轴,置二卧轮,其上轮适于车头竖轮辐支相间,乃擗水傍激,下轮即转,则上轮随拨车头竖轮,而翻车随转,倒水上岸,这是水力翻车。牛转翻车,在无流水处用之。下轮置于车傍岸上,用牛拽转轮轴,则翻车随转。这种翻车的工效大于人力翻车一倍。驴转筒车,就是水转筒车,但于转轴外端别造竖轮,竖轮之侧,岸上复置卧轮,与前牛转翻车之制无异。这种水车适于在“临坎井”或“积水渊潭”处使用。高转筒车,其高以10丈为准,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之。水转高车,遇有流水岸侧,欲用高水,可用此车,其车亦高转筒车之制,但于下轮轴端别作竖轮,傍用卧轮拨之。刮车,是上水轮,其轮高可5尺,辐头阔止6寸,如水陂下田,可用此具。 这几种水车的原动力:翻车和刮车用人力;水转翻车、水转高车和高转筒车用水力;牛转翻车和驴转翻车用畜力。可见在元代不仅已利用人力、畜力以及水力进行灌溉,更为难得的是,这一时期已经较广泛地利用机械原理,特别是对齿轮轮系的利用。 (4)新创制的农产加工机械。《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记载的连二水磨、水转连磨、水击面罗、水轮三事等,都是元代新创制的高效率的农产加工机械。如水转连磨“或作碓碾,日得谷食,可给千家”。水轮三事,用一台机械可以发挥磨、砻、碾的作用。 以上这些创造和革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在生产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农器图谱”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积极宣传和推广这些新创制的农业机具,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发展林、牧、副、渔各业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1)在发展林业方面,“农桑通诀·种植篇”首先通过介绍历史上发展林业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发展林业是“利博”和“兴国”的大事,不可缓。王祯将其发展重点放在栽桑、种果和材木等几方面。关于栽桑,王祯介绍了桑树的种类、性质、繁殖,以及施肥、修剪等管理方法;在种植材木和果树方面,王祯介绍了前人种植材木和果树的“明效”,以及移栽树木的方法,并着重介绍了桑树和果树的六种嫁接方法:即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靥接、搭接。王祯在“百谷谱·果属”中介绍了梨、桃、李、梅、杏、柰、林檎、枣、栗、柿、荔枝、龙眼、橄榄、石榴、桔、柑、橙、银杏等南北果树的栽培方法。在“百谷谱·竹木”中则介绍了竹、松、杉、柏、桧、榆、柳、柞、楝、楮等林木的栽培管理方法,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技术经验。 (2)在发展牧业方面,“农桑通诀·畜养篇”总结了养马、牛、羊、猪、鸡、鹅、鸭的经验。在养马方面,王祯继承和发扬了“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验。在养牛方面,王祯认为“养牛,必有爱重之心”,然后才能“视牛之饥渴,犹己之饥渴;视牛之困苦羸瘠,犹己之困苦羸瘠;视牛之疫疠若己之有疾;视牛之孕育若己之有子也”。如果能这样,牛就一定蕃盛,还怕什么田地荒芜呢?王祯认为要养好牛,就要在“勿犯寒暑”、“勿使太劳”、“时其饥饱”、“节其作息”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准备充足的饲料,并及时为牛治病。在养猪方面,王祯总结了不少新经验,其一,是江南水地可以“取萍藻及近水诸物”作饲料;其二,是江北陆地,可种马齿;其三,是占山皆用橡食、或食药苗;其四,创始了发酵饲料,即“用之时,铡切,以泔糟等水,浸于大槛中,令酸黄或拌麸糠杂饲之”。在养鸡、鸭、鹅方面,王祯也总结了一些新经验。 在养蚕、养鱼、养蜂方面,王祯在“农桑通诀·畜养·蚕缫”中总结了养蚕、养鱼、养蜂的经验。如养蚕,王祯总结了择种收种、保存蚕种、饲养管理、调节室温、分抬簇蚕等经验。在养鱼和养蜂方面,王祯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著作中所总结的养殖方法。 在其他方面的贡献 王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学家,而且是一位精巧的机械设计制造家和印刷技术的革新家,还是一位诗人。王祯在机械设计上颇有造诣。他设计和绘制了大量比较复杂的农业机具图,并对一些早已失传的机械,多方征求研究,使其复原,有的还进行了改造。如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炼铁用的“水排”鼓风技术,到元代时已经失传,王祯经过长期反复研究,终于搞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绘制成图,载入“农器图谱”中。在复原过程中,他还把原来用皮橐鼓凤,改为类似风箱的木扇鼓风。这既节省了费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冶炼技术。这项复制和改革在我国古代冶铁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革新,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北宋时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这项发明直到元代尚未得到推广,当时仍在大量使用雕板印刷术。这种方法不但费工费时,而且所刻雕板一旦印刷完毕大多废弃无用。王祯为了使他的农书早日出版,便在毕升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进行木活字印刷的试验研究,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方法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又可提高印刷效率。转轮排字法,是王祯的另一发明。他发现木活字在拣字过程中,几万个木活字一字排开,人们穿梭来往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设计制造了转轮排字盘,从而为提高拣字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创造了条件。 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业嫁接技术西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嫁接西瓜种植管理技术视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一、西瓜嫁接新方法 目前西瓜栽培嫁接方法很多,但以插接法和靠接法比较容易掌握。 1、插接法。嫁接时间以砧木第一片真叶展开期间较好,砧木出苗后6-8天便可嫁接,嫁接时间可持续8-10天。嫁接过晚,子叶下胚轴发生空心,影响成活率。嫁接前选准备好一根竹签,粗度与西瓜苗相当或略粗,前端削成一个楔形面。嫁接时先将砧木苗的生长点去掉,然后用竹签的尖端扁阔面与子叶平行的方向从生长点部位斜向下插深经1厘米,使竹签尖端刚露出砧木。而后取接穗用刀片在子叶下1厘米处削成一个楔形面,长约1厘米,拔出竹签,将接穗切口进下插入孔内,尖端露出砧木,注意接穗不要插入茎空心内。 2、靠接法。靠接法是从苗盘中拔出接穗,在砧木苗叶下1厘米外用刀片自上而下斜切1厘米的切口,切口深度达砧木胚轴直径的2/5,接穗在子叶下2厘米处自下而上斜切长约1厘米的切口,然后将两者舌形嵌合,用塑料布条捆扎或用嫁接夹夹住即可,再将砧木营养钵内挖一小坑,把接穗埋入土中浇水。 西瓜的嫁接栽培可选用葫芦作砧木,采用靠接法时砧木和接穗同时播种,或者西瓜提前几天播种,采用插接法葫芦应提前5天左右播种。 二、苗床管理 嫁接后能否成活,除砧木接穗质量和嫁接技术外,主要取决于嫁接后的苗床管理。 1、保温。嫁接苗愈合前适宜温度为20℃-28℃,要及时查看苗床温度,保持白天中午温度不高于28℃,夜间不低于20℃。 2、保湿。嫁接苗在愈合前接穗得不到砧木根系吸收的水分,湿度过低,接穗容易萎蔫。因此嫁接后3天内要保持100%的空气相对湿度,即嫁接后地面要浇透水,保持膜面水滴。3天后可逐渐通风,每天放风1-2次,在清晨和傍晚进行,1周后可将棚膜少量打开, 放风降温。 3、 遮光。接后2天内要严格遮光,2天后可遮强光,并逐渐见光,1周后不必遮光。 4、苗床后期管理。西瓜喜干燥气候,不耐湿,育苗期一般不必浇水,不追肥,若苗床过干,可在晴天中午浇小水,缺肥时叶面喷施0.3%的尿素或磷酸二氢钾。另外,要及时去除萌芽,即砧木芽。 (1)砧木的选择 砧木常用南瓜和葫芦。葫芦砧木亲和力强,成活率高,抗枯萎病,而且对危害根的根结线虫、黄守瓜等有一定的抗性,雌花出现较早,对西瓜品质无不良影响。南瓜砧抗枯萎病最强,生长势强,促进早熟,提高产量。 (2)播种期的确定 主要取决于砧木种类和嫁接方法。以葫芦作砧木,采用顶插法和劈接法,以第一片真叶开展期为宜,即葫芦砧比接穗一般早播5~6天;如用靠接法,葫芦砧需比接穗晚播4~6天。南瓜作砧木,嫁接适宜苗龄较小,采用顶插法和劈接法以显真叶为宜,南瓜砧木需比接穗早播3~4天;而采用靠接法以子叶期为宜,南瓜砧一般需比接穗晚播3~4天。 (3)砧木和接穗的培育 ①种子处理南瓜砧木种子在浸种前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泡30~60分钟,用清水充分洗净后,在室温下浸种8~10小时,在25~28℃下催芽。当胚根长出3~4毫米时即可播种。葫芦砧木由于种子种皮较厚,种子萌发较慢,出苗不齐,可用70℃热水不断搅拌烫种10~15分钟,而后在常温下浸种24~36小时,每天早晚搓洗一次,取出在25~30℃下催芽。接穗西瓜可用55℃热水浸种15分钟,在室温下浸种8~10小时,取出洗净在30℃左右下催芽,一般2昼夜后大部分种子即可出芽。 ②播种砧木播种,若采用离土嫁接,可在播种或苗床中撒播,播种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粒种子;若不离土嫁接,则应在营养钵中点播每钵平放一粒种子。接穗西瓜一般采用撒播,最好播种在育苗盘中,有利提高土温,便于移动,调整位置。但大面积嫁接还应播种在苗床上,播种密度以出苗后子叶不相互重叠为宜,每平方米播种2000粒。播种前,浇足底水,把种子均匀撒播在上面,然后覆1~1.5厘米厚营养土,盖上地膜。保持温度在25~28℃。当幼苗有50%以上出土时揭去地膜,逐渐通风降温。当苗出齐后控制温度白天在20~25℃,夜间不低于18℃,尽量控制浇水。嫁接前1~2天,适当通风,以提高抗逆性。砧木嫁接前1~2天严格控制浇水,以免嫁接时胚轴劈裂,降低成活率。接穗苗为防止病害可喷一次75%百菌清800~1000倍液。 (4)嫁接 西瓜嫁接常用方法是顶插法、劈接法和靠接法。 ①顶插法先把砧木苗的生长点用刀片剔除,然后用一根与接穗下胚轴粗度相近的竹签在砧木去除生长点的切口向下戳一个深约1厘米的斜孔,深度不穿破下胚轴表皮,然后插入砧木孔中,使砧木与接穗切面相吻合。同时使砧木与接穗子叶呈“十字形”,用夹子固定。嫁接适期,砧木刚展开一片真叶,接穗为刚展开子叶苗。 ②劈接法先去掉砧木生长点,用刀片从子叶中间一侧向下劈开,深约1~1.5厘米,然后将接穗从子叶向下胚轴两面各削面长1~1.5厘米,呈楔形,将削好接穗插入砧木楔口,使砧木与接穗表面平整对齐,用夹子固定。嫁接适期,砧木具有一片真叶,接穗子叶展开。 ③靠接法这种接法要求砧木、接穗苗大小相近。先将砧木生长点去掉,在砧木下胚轴上端靠近子叶0.5~1厘米处用刀片成45°角向下削一刀,深及胚轴的1/3~1/2,长约1厘米。然后在接穗的相应部位向上呈45°斜削一刀,深达胚轴1/2~2/3,长约1厘米。然后把砧木和接穗自上而下把舌状切口相吻合嵌入,用嫁接夹子固定好。嫁接后将砧木与接穗连根一起栽植到营养钵中,二者相距1厘米,以便成活后切除接穗接部以下胚轴。 (5)嫁接苗的管理 同黄瓜嫁接苗的培育管理。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用大棚栽培蔬菜的农户越来越多。而滴灌的增产效益显著,是大棚蔬菜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保障设施。滴灌不仅有节水、节能、降湿等优点,同时,还可调节小气候,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结合灌溉进行追肥、施药等。 西瓜嫁接栽培在克服连作障碍、防止枯萎病和提高产量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培育壮苗是嫁接栽培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嫁接的砧木可选用成活率高、无死秧现象,对果实品质无不良影响的葫芦、瓠瓜等做砧木。 (1)嫁接前配制营养土。将无病菌、无毒并多年未种过瓜的田土和腐熟的厩肥或堆肥,按2∶1的比例混合均匀,过筛后装入营养钵中。 (2)播种砧木和接穗。嫁接栽培西瓜的播种期比常规栽培提早5~7天。插接法先播砧木苗,5~7天后或在砧木苗出土时再播西瓜苗。砧木和西瓜种子都要进行种子消毒和催芽。出芽后,砧木播到营养钵中,每钵1粒。西瓜种子播在苗床的一端或播在育苗盘中。冬季播种后,最好将营养钵或育苗盘放在温度较高的大棚或温室中,以促进出苗。当接穗两片子叶展开、砧木苗第一片真叶出现到完全展平为嫁接适宜时期。嫁接前将苗床浇透水,用500~700倍的多菌灵溶液对砧木、接穗及周围进行消毒。 (3)嫁接。西瓜嫁接可采用插接法、靠接法、劈接法等,但 以插接法为多。插接法的操作步骤为:准备好宽0.2~0.3厘米、长20厘米左右的竹签,将先端削尖。用竹签的前端紧贴砧木子叶基部的内侧,向另一子叶的下方斜插,插入深度为0.5厘米左右,不可穿破砧木表皮。用刀片从西瓜子叶下约0.5厘米处入刀,在相对的两侧面各向下斜切一刀,切面长0.5~0.7厘米,刀口要平滑。接穗削好后,即拔出砧木中的竹签,并插入接穗,插入的深度以削口与砧木插孔平为度。要求接穗所削的楔形与砧木插孔的大小和长短一致。 西瓜嫁接技术是一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目前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此项技术的瓜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西瓜嫁接技术主要解决了西瓜连作障碍(枯萎病)问题,从而使西瓜连作栽培成为可能,为西瓜生产尤其是棚栽生产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一、西瓜嫁接的作用 防止枯萎病发生,丰产稳产;提高植株的耐寒性,促进嫁接苗前期生长;节约肥料。 二、瓜嫁接苗培育 (一)砧木选择:以本地葫芦、育种单位育成的西瓜专用砧木为宜。 (二)浸种催芽播种:葫芦先用70℃热水烫种,种子倒入热水后不断搅拌,待水温降至30℃后,搓洗干净,尔后在常温下浸种30小时,在25.~30℃下催芽,一般30小时后出芽。西瓜用54℃温水(2份开水兑1份凉水)浸种,边浸边搅拌,约半小时降至室温,再浸2小时。搓洗去种子表面的胶状物质,在28`~30℃下催芽,一般24小时后出芽。把同时出芽的葫芦、西瓜种子在营养钵内相邻平放,芽尖朝同一方向,盖土。 (三)嫁接适期:当葫芦出现第一片真叶时为嫁接适期(此时真叶指甲大小),一般为出苗后7~10天。嫁接前1~2天葫芦打顶,嫁接当天要晴天,最好嫁接后1~2天晴。一般嫁接时间有4~5天余地。 (四)嫁接方法 靠接:在葫芦下胚轴靠近子叶节处用刀向下45度削一刀,深达胚轴的1/3,在西瓜相应部位向上45度斜削一刀,深及胚轴1/2,切口长0.7~0.8cm,两者接口嵌入,用嫁接夹固定。 (五)嫁接后管理:一般参照常规管理,遇强光照需遮阴,嫁接后4~5天内不能浇水(伤口愈合期),因此最好在嫁接前一天喷雾百菌清等药剂防病。一般嫁接后12~15天成活,可西瓜断根。 另外生命在于运动,如果楼主对运动坚持不下来就吃减肥药吧,介绍一款欧麦诗减肥药。官网合作方地址: 百度输入 90195 [排在网站第1名的就是的,链接我就不发了] 可在接穗种子长出子叶的时候进行嫁接农业嫁接技术西瓜,嫁接时天气需要晴好农业嫁接技术西瓜,气温要在18 -25℃左右农业嫁接技术西瓜,不宜在阴雨天气进行嫁接。 一般经常采用的方法是顶插嫁接,在嫁接前的3-5天左右,可在砧木瓤苗生长至第2片真叶之前进行适当摘心,嫁接工作需要在塑料大棚中进行,如果光照过强可以将稻草帘覆盖在塑料大棚上,避免阳光直射。农业失传的技术农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
农业失传的技术农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农业失传的技术成就农业获得的成就 ♂
农业失传的技术成就农业获得的成就
农业失传的技术机械农业方面的机械 ♂
农业失传的技术机械农业方面的机械
农业嫁接技术西瓜 嫁接西瓜种植管理技术视频 ♂
农业嫁接技术西瓜 嫁接西瓜种植管理技术视频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行情趋势”,查年更多中药材价格、行情分析、后市预测、药材功效、偏方、收购信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