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功效:小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承气汤与大承气汤的区别

来源:http://1zy.cn/ 作者:第一中药材网 发表于:2023-09-03 12:42:30 人围观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第一中药材网(1zy.cn)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功效:小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承气汤与大承气汤的区别》,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功效与作用

小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承气汤与大承气汤的区别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小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小承气汤与大承气汤的区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1、厚朴大黄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 2、郭生白中药方论之八(白虎汤与承气汤方论)
  • 3、小承气汤煮多久
  • 4、“三味药”的方剂汇总

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卷中

【别名】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

【处方】厚朴15克,大黄18克,枳实9克。

【功能主治】治支饮胸满者。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1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厚朴大黄汤--《金匮》卷中

【别名】枳朴大黄汤

【处方】厚朴1尺,大黄6两,枳实4枚。

【功能主治】支饮胸满。腹痛,脉数,应下之症。

【用法用量】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

【各家论述】1.《金匮玉函经衍义》:凡仲景方,多一味,减一药,与分两之更重轻,则异其名,异其治,有如转丸者。若此三味,加芒消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无芒消,则谓之小承气,治内热之微甚;厚朴多,则谓之厚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今三味以大黄多,名厚朴大黄汤,而治是证。上三药皆治实热而用之。2.《千金方衍义》:此即小承气汤,以大黄多,遂名厚朴大黄汤;若厚朴多,即名厚朴三物汤。此支饮胸满,必缘其人素多湿热,浊饮上逆所致,故用荡涤中焦药治之。3.《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厚朴大黄与小承气同,设非腹中痛而闭者,未可以此轻试也。

【摘录】《金匮》卷中

目录

一、白虎汤

二、小承气汤

三、调胃承气汤

四、大承气汤

一、白虎汤

白虎汤方:

知母、生石膏、甘草、粳米,或加人参

辨证:

里热病势,烦渴不解脉洪大。

病势

白虎汤证有大渴,我们知道津液丧失的太多,我们撤热用通便的方法排异,解决这个渴,如果不够再加人参生津液,这是一种病势。不是有有白虎加人参汤吗?这两张方子的差异就在渴上,渴不解加人参,记住,这个是要记住的。阳明病阶段老有汗出,老丧失体液,大肠的强吸收,开始要有燥屎了。在没燥屎的时候赶紧通肠,用知母通肠,知母吃了不是泻肚子,是拉大便。和大黄不一样,它就是通肠,让你通不是让你泻,在这时候排便,把结肠的热排出去。

白虎汤是比小承气汤、比调味承气汤还轻的一张的排异的方子,听明白了吗?还从大便排异的,是通肠法,我们不叫下法,这是白虎汤。这个白虎汤和什么非常近似,和肺炎近似,所以同肺炎的方子也近似。

配伍

知母为泻火通肠药,生石膏清里热止渴,二药配伍,通肠清里热功效显著,所谓通即轻泻的作用。白虎汤证热结在里,免疫反应清除异己的方式即排便,而大便并未结硬,所以轻泻即可。选用了通肠利便的知母、石膏,以粳米汤补充丧失的津液,以甘草缓和病情与药力。如果因发热出汗过多,加人参以强心健胃。津液恢复了,大便通下了,热与渴自然解除,病愈了。

白虎汤是通而不泻的排异剂。方中知母治消渴,能通肠利便;石膏除肺胃之热、胃肠中结气,治大渴引饮;以粳米煮汁合药增加体液;甘草和中。这个方剂是通而不泄的排异剂,正适宜发热汗多伤津液的里热下夺病势,是通便排异益津液的良方。加人参以生津液、益胃气。方中的人参42克应该是现今的党参,不是吉林的野山参、朝鲜的高丽参,应是山西上党所产的党参。人参的效能是健胃气、生津液、益血脉

中药材功效

。汗多伤津,血汗同源,大汗出、大烦渴都是伤津亡血的症状。

知母为君

方中知母苦寒治消渴热中,补水、泻火,多服令人泄,能通肠利便。本方以知母为主,合石膏以加强清热止渴之效能。只因其能清里热所以才能止渴生津。只因能通肠,使肠胃之病理物质得以排除,所以才能清热。本方虽为清热之峻剂,但寒而不凝,通而不泻清热生津寓于祛邪之中。白虎汤证凡大渴不解的皆加人参以生津。

二、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方:

大黄、枳实、厚朴

辨证:

腹满大便不通,无燥屎

配伍

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三味,仍以大黄为主体,枳实、厚朴俱有促进肠的节律性运动的功效,与促进胃肠运动刺激肠壁大量分泌的大黄相伍,成为胃肠除胀、破满、通便的第一方。大黄与芒硝相伍,润燥软坚而通便,泄热;大黄与枳实、厚朴相伍为除胀,破满通便泄热。所谓“泻热”,是从现象而说,其实质是排除免疫障碍,清除掉致病物质,结束了免疫反应,病愈了。调胃承气汤证与小承气汤证的病理趋势略有不同,其利导方法亦略有不同,其用下法祛邪则相同。以大黄为主,大黄的功能见调胃承气汤的解释。厚朴苦温下气,消胸腹胀满;枳实苦寒利气,消胀满痞痛逆气;枳实、厚朴合用,有促进胃肠节律性蠕动的功效。这三味合用,作为破痞满通下排便的方剂,达到极为神妙的境界,其中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

小承气汤证,不大便,肚子又胀、又痞、又满,没有硬屎,不是结成很硬的屎。大便是有的,有毒的大便是有的,但是它没变硬,它是气体,小承气汤。大黄,肠子的蠕动是不能离开的。枳实、厚朴,这也是促进肠的蠕动。小承气汤也是排便的,小承气汤排便的特点,有很多的气体排出来,为什么啊?他肠子里有气体啊。

三、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芒硝、甘草

辨证:

燥屎初成

配伍

结肠中干燥,大肠蠕动极缓。免疫清除异己排便更加困难, 所以用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承气即平衡胃肠功能,利导免疫清除异己排便。病理物质从大便排除,而热退身和神清而病愈。承气者,平和胃肠功能也。怎么不能大便呢,情况是:水分吸收得太多,里头有燥屎,这不是调胃承气汤吗?大黄、芒硝、甘草,调胃承气。大黄促进肠子的剧烈蠕动,芒硝呢,大家知道蠕动有分泌,分泌就往下走,这是一致的。芒硝溶解在水里,这个水是什么,成了一个高渗溶液,不吸收,有一碗水在肠子里,一根肠子里这么一段是水,他这点水这么下来。而且这个硝水,他不是纯净水,他对干燥的燥屎有软坚的作用,有润滑的作用,这水不被吸收。从小肠到结肠,到结肠转到直肠的时候,这水没有少啊,这一杯水,反倒多了,多的是肠子的分泌液进去了。排出来了,硬屎就是那肠里的一个大疙瘩出来。这事见的太多了,调胃承气汤就是这个作用。

如延误时机,蒸蒸发热,汗出已多,恶热,不大便,是肠中干燥,知母、石膏不足通便,当以大黄、芒硝通大便以和胃气。因大黄苦寒,下瘀血、留饮、宿食,有荡涤胃肠,推陈致新的功效。据实验:大黄的致泻成分为结合性大黄酸类物质,能刺激大肠壁引起收缩和分泌增加而发生通便功效。芒硝的水溶液不被肠吸收,在肠中形成硫酸钠高渗溶液,所以有润燥、软坚的作用,并引起机械性刺激而导泻。大黄与芒硝相配作为润燥软坚通便的方剂,轻剂可润燥通便,促进新陈代谢;重剂可涤荡胃肠中一切瘀积、留垢、宿食、病理产物,奇效无比。张仲景指出:“少少温服,以调胃气。”其用意在适可而止,“调”为调和之意。“承气”是平衡意,用意在生态平衡,不可太过,过犹不及。不足则不能和胃气,太过则伤胃气。

大黄和芒硝

大黄我说过是促进肠子剧烈的运动,知道这个运动大黄带来的是什么吗?是往下传导,还促进分泌,为什么要用大黄芒硝?那肠子里的干粪蛋干了,多么干呢?出来以后用锤子砸不扁,我一点也不夸张,我砸过,砸不扁,这不是一砸就破了,哎呀,怎么就这么硬呢?它就这么硬。咱们说这个东西在肠子里头,它出不来啊,它怎么出来啊?你知道那肠子什么样呢?你看那猪大肠,一个兜一个兜一个兜,肠子不动怎么出来?他要在兜里能出来的话,你那票子在兜里出去转一圈回来就没有了。他必出不去那是个兜,出不去怎么办?开刀吧,不行,他是一个和谐理念。他不考虑这个,他就想怎么出来,最后就有法了,大黄,让肠子蠕动,让你肠子分离,你分离出液体来了就不干燥了,这是第一,第二这芒硝,芒硝化水了,300毫升带芒硝的水,喝了,这300毫升的水走到哪都是300毫升,不吸收。而且芒硝有一个功能,能把硬东西能软了,老牛肉你煮了十个小时还咬不动,你加点硝煮,两个小时就烂了。这芒硝有这个功效,软坚,因为它的化学成份就有这个成分。你看这300毫升芒硝,在肠子里头这么转啊,上来下去转来转去,等转到结肠那还是300毫升

中药材的功效

,还多了,因为肠液分泌出来,多了,把粪蛋子泡起来了,肠子往下走,就冲下来了。那表面是光滑,里头还是硬的,这么你才用大黄芒硝,总是大黄芒硝一块用,为什么啊?你想一想,你看这个东西在肠子里怎么走,听明白了吗?大黄是促进胃肠运动的,也促进分泌,要不是有特别干的屎不用芒硝,大黄就解决了,干屎他大黄解决不了。你加芒硝300毫升,芒硝水,这是水在转的,冲它,泡着,往下冲它,一边冲它一边抖搂,一边冲它一边抖搂,它不下去它上哪去?它不愿意下来它也得下来,完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大黄芒硝相得益彰。所以药到病除。这是中国人的智慧。

四、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辨证:

燥屎中毒,神昏谵语

病势

热 发展到大承气汤阶段,不大便六七日、七八日、十几日,不能吃东西,怎么呢?梗着呢。硬屎也有,痞、满、硬、疼都有已经出现脑部症状,神志不清,谵语,摸床,不识人,正是危急之症。但其病毒物质是在胃肠道中而不得排除。因体温持续过高而伤耗水分,结肠因强吸收而使大便硬结,有毒物质在结肠吸收中进入循环,累及中枢而出现神昏、谵语不识人等神经症状。在此内部关系中制约全局的是通大便以排除毒害物。免疫反应因结肠干燥造成排便障碍,其势已清楚。所以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以强化肠蠕动,芒硝水溶液在肠中不吸收,起到软化硬屎的作用,同时又是通肠的液体,大便排下,毒物随之排除而病愈。生态理念中的因势利导,明白如见五指。一个危急之症,复杯之间而痊愈。

用药

大黄是要有的,芒硝可以用,枳实也可以用,枳实和厚朴,这两个药啊,都是向下走的。这个枳实啊是促进胃肠运动的。这个厚朴啊,也是促进运动的。但是厚朴,有利于功能衰退,枳实没有。在胃功能衰弱的时候,用厚朴,如果不是胃功能衰弱,可以用枳实,枳实常常是有内容物比较多的时候或者是两个同用,枳实、厚朴同用。

郭生白对承气汤的发展

还有比枳实、厚朴更好的东西,比如说当归、牛膝,帮助他排便。他没有结硬,没有燥屎,可以不用芒硝。牡丹皮也可以用,比大承气汤要好。因为我们用通血的药,就容易使外部的东西向内走。当归、牛膝也是润大便的,所以对大黄往下排是有利的。我也用过这种方法,我不是用的大承气汤,因为大承气汤没有燥屎,就不必用芒硝。没有气体,不胀满,不必用枳实、厚朴,大黄是不可不用的,没有大黄这个方子就不存在了。可以用桂枝、牡丹皮、当归、牛膝,皮肤的东西照样往里走,从大便出来。

编者按:

临证需要顺病势权变,切忌照本宣科和按 索骥,所谓“读书十年无可治之病”。典型的白虎汤和承气汤症很少见了,通过阳明病方论,郭老让我们敢于运用知母、石膏、大黄、枳壳、厚朴、芒硝治疗胃肠道里热病症,让我们感受到本能中医“一剂知两剂已”的震撼效果。

不仅如此,郭老还发展了仲景承气汤症用药,他说“还有比枳实、厚朴更好的东西,比如说当归、牛膝,帮助排便。牡丹皮也可以用,比大承气汤要好。”本能养生学派在临床中,用当归、牡丹皮、桃仁、牛膝来帮助通便,实现了一方多效、一方多病。

通便方(郭老方意)

当归40克、牡丹皮30克、桃仁20克、牛膝30克、厚朴25克、枳壳20克

成人两次分服

30分钟。小承气汤:大黄10g;枳实10g;厚朴花10g。煮水30分钟,凉服即可。小承气汤组方为大黄、厚朴、枳实;具有泄热通便,除满消痞的功效,主治伤寒(感受寒邪引起发热的疾病)阳明腑实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小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陷胸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芒硝、甘遂;

功效:泄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即四逆汤倍干姜)

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白通汤 《伤寒论》

组成:附子、葱白、干姜;

功效: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桃花汤 《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功效: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虚寒血痢证

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栀子、茵陈;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组成: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之热重于湿证

小陷胸汤 《伤寒论》

组成:半夏、黄连、瓜蒌;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瓜蒂散 《伤寒论》

组成:瓜地、赤小豆、香豉;

功效: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芍药、甘草、附子;

功效:阴阳双补

栀子甘草豉汤 《伤寒论》

组成:栀子、香豉、甘草;

功效:清热散结,兼以益气

栀子生姜豉汤 《伤寒论》

组成:栀子、香豉、生姜;

功效:清热散结,和胃止呕

栀子厚朴汤 《伤寒论》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三物小白散 《伤寒论》

组成:桔梗、巴豆、贝母;

功效:温寒逐水,涤痰散结

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之)

功效:清热除痞

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组成: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清解里热,兼以祛湿

猪肤汤 《伤寒论》

组成:猪肤、白蜜、白米粉;

功效:滋肾、润肺、补脾,除烦利咽

苦酒汤 《伤寒论》(苦酒即米醋)

组成:半夏、鸡子、苦酒;

功效:化痰敛溃,消肿止痛

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

组成:半夏、桂枝、甘草;

功效:散寒通阳,化痰开结

枳实栀子鼓汤 《伤寒论》

组成:枳实、栀子、香豉;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下气

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小麦、大枣;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脏躁症

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组成:瓜蒌、薤白、白酒;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

大半夏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人参、白蜜;

功效:和胃降逆,益气润燥;

主治:胃反证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泻心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

功效:泻火消痞;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下淤血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泄热逐瘀

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

滑石代赭汤 《金匮要略》

组成:百合、滑石、代赭石;

功效:清心润肺,利湿除热

蜀漆散 《金匮要略》

组成:蜀漆、云母、龙骨;

功效:祛痰截虐

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

功效: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主治:胸痹

茯苓杏仁甘草汤 《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杏仁、甘草;

功效:宣肺利气化饮

橘枳姜汤 《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枳实、生姜;

功效:温胃理气散结

桂枝生姜枳实汤 《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生姜、枳实;

功效:通阳化饮,下气降逆

厚朴三物汤 《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行气除满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当归生姜羊肉汤 《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生姜、羊肉;

功效:养血散寒止痛。

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旋覆花汤 《金匮要略》

组成:旋覆花、葱、新绛;

功效: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厚朴大黄汤 《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生姜、茯苓;

功效:祛饮降逆,宣阳制水

滑石白鱼散 《金匮要略》

组成:滑石、乱发、白鱼;

功效:化瘀行血,清热利尿。

主治:血淋

茯苓戎盐汤 《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白术、戎盐;

功效:补益脾肾,渗湿利水;

主治:劳淋

麻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温经助阳,发汗散寒

柏叶汤 《金匮要略》

组成:柏叶、干姜、艾叶;

功效:温中止血;

主治:虚寒吐血

猪苓散 《金匮要略》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

功效:健脾祛饮

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要略》

组成: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

主治:肠痈之脓已成

干姜人参半夏丸 《金匮要略》

组成:干姜、人参、半夏;

功效: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当归贝母苦参丸 《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贝母、苦参;

功效:养血开郁,清热除湿

主治:妊娠血虚热郁小便难

下瘀血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破血逐瘀

主治:瘀血内结之产后腹痛

大黄甘遂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甘遂、阿胶

功效:破血逐水

主治:水血并结血室

三物黄芩汤 《千金要方》

组成:黄芩、苦参、干地黄;

功效:清热燥湿,滋养阴液。

主治:产后四肢烦热之湿热阴虚证者

生脉散 《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白术、黄芪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缩泉丸 《魏氏家藏方》

组成:天台乌药、益智仁、茴香;

功效: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寒证

磁朱丸 又名“神曲丸”《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神曲、朱砂、磁石;

功效:益阴明目,重镇安神;

主治:心肾不交诸症

三圣散 《儒门事亲》

组成:防风、瓜蒂、藜芦;

功效:涌吐风痰;

主治:中风闭证

控涎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

功效:祛痰逐饮;

主治:痰伏胸膈证

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

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肝脾不和证

香连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

功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

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

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碧玉散 《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甘草、青黛;

功效:清解暑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鸡苏散 《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甘草、薄荷;

功效:疏风解暑;

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益元散 《伤寒直格》

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

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金铃子散 《太平圣惠方》

组成:川楝子、延胡索;

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

良附丸 《良方集腋》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生姜;

功效: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肝胃气滞寒凝证

三妙丸 《医学正传》

组成:黄柏、苍术、川牛膝;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三子养亲汤 《杂病广要》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枳术丸 《内外伤辨惑沦》

组成:枳实、白术、荷叶;

功效: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增液汤 《温病条辨》

组成:玄参、麦冬、生地;

功效: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小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小承气汤与大承气汤的区别、小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功效   组成   主治   芒硝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行情趋势”,查年更多中药材价格、行情分析、后市预测、药材功效、偏方、收购信息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联系我们

电话(微信):18215288822